京杭书院图书馆
城市书房中品读运河文化
■ 文/图 本报记者 赵琦
浏览大运河的地图,临清必然是上面不可缺少的坐标。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它的故事融进历史长河中,也被收藏在临清京杭书院图书馆的书架上,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京杭书院图书馆是一座城市书房,承载着运河文化,也诉说着浓浓的乡愁。创始人李忠厚是地地道道的临清人,他生于斯、长于斯,从微薄的小本生意起家,创建临清海山建设集团。2014年9月,李忠厚在集团内部开设海山国学堂,请专家进入课堂,为职工讲授传统文化。为了进一步传承运河文韵,他赴全国多地考察学习知名书院运营经验。2020年9月21日,临清京杭书院图书馆绽放于京杭大运河畔。
如她的名字一样,京杭书院图书馆是京杭运河与传统书院“深情相拥”的结果。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载体和平台,不仅散发着思古之幽情,还承担着教化育人之责。京杭书院图书馆是临清市图书馆的分馆,成立之初就肩负着城市书房的使命。该书院藏书万余册,分为国学教育、计算机与互联网等八大板块,可供读者免费借阅,且图书可以与临清市图书馆通借通还。
这里是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共生的文化空间,是传承创新儒家精神的重要载体。2021年8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为全国首家县级党委宣传部“孔子学堂”——中共临清市委宣传部“孔子学堂”授牌。临清市委宣传部将此项目具体工作的开展地点安排在京杭书院,由该书院负责开展儒学研究和传播工作。为此,京杭书院图书馆特设专区,藏书五千余册。
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布局“15分钟阅读圈”,得实惠的是附近居民。“自己家楼下就有一间城市书房,随时都可以过来读书、借书,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特别是周末,出门就能带着孩子来看书。”不少居民向该图书馆负责人郑欣反馈,“这里设施齐全、服务贴心细致,阅读已经变为一种享受。”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冲破薄雾,沉睡了一晚上的城市变得忙碌起来,京杭书院也随着读者的踏入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这里的图书有不少是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受到很多老年人钟爱。“老人们眼睛花了,还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还做笔记,可以看出来他们很喜欢这里的书籍。”京杭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王兵说。
京杭书院图书馆是临清的学术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据郑欣介绍,临清市政协积极构建“4+2+1”书香政协新模式,各镇街政协委员工作室定期组织委员到市图书馆“委员读书角”、京杭书院“国学大讲堂”等开展读书活动。刘英顺是临清市政协委员,也是书院的公益讲师,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传承运河文化,多次来这里举办主题讲座。
“临清历史上有一座书院,名叫清源书院。清乾隆年间,清源书院倒塌,现在仅存旧址。”刘英顺说,“京杭书院图书馆的创立,传承了清源书院的文化传统,同时采用全新媒体手段,为传播运河文化提供了平台。依托书院,我们还组织群众实地探访吴秋辉故居、清源书院旧址等遗迹,让更多人了解临清浓厚的运河文化。”此外,为推动与高校的交流合作,京杭书院分别与北京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启“书院+高校”合作模式。
一水一城一书院。京杭书院图书馆依偎在运河怀抱里,与她共沐晨曦。周边群众在这座城市书房里,聆听千里烟波中的水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