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田野开出“七色花”
■ 本报记者 申东方
“我们通过磨面、采摘、做饭等农耕劳作,了解了‘盘中餐’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10月15日,冠县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孙研谈起在柳林镇大杨庄村七彩农场的农耕体验,感触颇多。“十一”假期,他和同学结伴前去研学,这让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孙研好好体验了一把农村生活。
学习犁、耙、磨盘等农具的使用,感受一米一粟来之不易;和同学分工,刷锅、洗菜、切菜、生火,从中学到团结的重要性;听村民杨旭堂讲述“大杨庄惨案”,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这次研学,让孙研收获满满。在孙研的父亲孙善奎看来,这种体验有些像一档综艺节目《变形计》。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用双手触摸泥土,不单纯是一次基层体验,更是在回归本源。
“从教室到田野,从笔尖到大地,我们希望从这里走出的每一名学生,脚上有泥、额头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七彩农场发起人杨本凯说,这是农场建立的初衷。
杨本凯还有一个身份——大杨庄村党支部书记。因此,他还要时时谋划,如何带动大杨庄村村民走上致富路。对于村民来说,致富不仅仅是“腰包鼓了”这么简单。
58岁的杨一泉没想到,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却能从普通农民变成一位“农民老师”,不仅多了一份收入,更多了一份自豪感。“这是风箱。以前农村家家户户灶房里都有砖砌的锅灶,旁边有风箱。往锅里倒上水,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一手拉风箱,一手添柴。”杨一泉专门负责向孩子们讲解农耕器具用法。刚开始听说要当“老师”,吓得杨一泉直摆手。实际讲过后发现,说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杨一泉不再怯场。
在外务工的李炳龙想不到,自己闲置的宅院,也能每年创造3000多元的收益。杨本凯租用村内部分闲置宅院,用作研学宿舍,为村民增加了收入,还维护了庭院环境。孙研这次来体验生活,就住在李炳龙的宅院里。
大杨庄村还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冠县文轩丰润果蔬专业合作社”,号召当地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50余人,组成了平均年龄33周岁的年轻化运营团队,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转变传统种植方式,在提升、推广种植技术的同时,既增加村集体收入,又带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共带动110名农民参与种植,每亩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提高到6万元至8万元不等。
绿色生态、红色教育、金色农耕、多彩旅游……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开出了七彩花朵,大杨庄村成为冠县乡村振兴的样板之一,村民挺直了腰板,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