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古城
■ 岳立新
蓝天,白云,碧水,古城。
纵贯三千里、跨越两千年的大运河穿城而过,与黄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两河的文明之约,哺育着古城一方沃土,为聊城这座千年古城注入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慕“江北水城”之名而来,一夜睡得安然。在粼粼波光中醒来时,看到金风伴着温暖的光摇醒了露水的梦。热闹了一夜的虫声蛙鸣全部消失,寂静掩盖了整个金堤河面,只有那勤劳的光在短瞬间便铺满了所有的沟沟坎坎、河里河岸。时光将黄河两岸打磨得像一条洒脱的彩带,紧紧地依偎在母亲河畔。坡地青翠如毯,河面微漾波澜,阳光所到之处,一派生机盎然。
岸边,草丛里的精灵们率先打破这寂静的清晨。小草伸了个懒腰,不小心抖落了清亮亮的露珠,在旭日的照耀下,把河水映照成青草的颜色;零星点缀在坡地上的小花,侧身揽过这汪晶莹,洗去身上的尘土,送给白云一个调皮的笑脸。随即,成群的鸟儿成了这个清晨的主角,它们有些站在小树枝上,左顾右盼;有些隐在草丛中,钻来钻去;有些站在岸滩旁,寻寻觅觅,神态各异,或悠长婉转,或欢快清亮,歌喉各有千秋,让人精神随之抖擞。
紧随这些草丛精灵之后的,是金堤河岸滩一线的保洁员。他们是最早出现在岸滩的人,人人身穿红色马甲,面色红润,走路带风,每天迎着旭日的第一缕光走到自己所负责的岸滩片区,在第一个游客到来之前彻底清扫所管辖的卫生区域。金风玉露中,“红马甲”与岸滩的黄泥相互辉映,成为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春秋两季,春天有柳絮漫天飞舞,秋天有落叶次第飘落,在这两个时节里,穿梭忙碌的“红马甲”在金黄色的黄河岸滩来回穿梭,就像是梵高笔下那幅明艳而张扬的油画,他们爽朗的笑声感染着每一位南来北往的游客。我们看来高强度的忙碌,在他们眼中却有更高一层意义上的认知:柳絮和落叶,也是它们顽强生存的生命律动。絮化为泥,保持了树木时节更序的繁茂;叶落为土,减少了树木迎接风霜的负担。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父母倾尽一生庇护孩子成长,我们才有了高飞的底气。孩子大了,父母老了,当思报养育之恩,“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如此,代代相传,人类才生生不息。
随着晨练的人越来越多,河岸开始热闹起来。人们晨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健美操、交谊舞虽然需要一些技巧,但是很受一些中老年朋友的喜欢。有时一台便携式音箱就可以解决问题。他们或是随着音乐踢踢腿、伸伸腰、拍打拍打肩膀,全身的关节都舒展开了,老少皆宜;亦或是踢踢踺子,大笔一挥写写地书,打个太极拳,绕着黄河步道长跑,兴趣上来,吼上一嗓子秦腔等等,总有一种运动方式适合自己。一个个律动的生命那股认真劲儿,让每一个清晨都充满活力,让每一天都像诗一样有滋有味,也只有在这里,你才能恍然大悟: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在聊城,每个人眼中的水系,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大运河(聊城段)全长97.5公里,自北向南流经临清市、茌平区、东昌府区、阳谷县等6个县市区,纵贯千年,横跨六地,是一条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长廊,不知不觉中就带我们走进了岁月深处;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与运河水系相连,环抱着这座面积1平方公里的宋代古城,宛如一枚遗落人间的翡翠,镶嵌在鲁西平原;5400多公里的蜿蜒,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黄河东阿段无疑是时光赋予我们新时代的璀璨。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美丽示范河湖等众多生态荣誉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晨光里,睡意朦胧的水车慢悠悠地转动起来,那一盘盘老木轮,重复着过去的故事,伴着铿锵有力的黄河夯号、充满乡土韵味的阳谷泥哨声,回归于农耕灌溉最初的状态。也许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如母亲一样的黄河在他们眼里,原本就是一道堤,一道岭,一池水,一方绿洲,伴随着人们世世代代生息劳作。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文旅品牌不断叫响,这些静止的场景瞬间被激活了,千年运河特有的震撼力,九曲黄河的气势磅礴,都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果此时,能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徜徉在《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中国札记》等经典著作中,让知识的种子根植于心田,相信来这里的每个人都会由衷感叹,原来宁静的生活就是美丽。
水润古城。聊城人顺水而居、向水而生,世代畅享近水、亲水、乐水的诗意生活。走进这座历史厚重的江北水城,一幅沁人心脾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展,一如那神秘的黄河源头玛曲,一如那丰富而浪漫的格萨尔王的传说,水与生活,人与自然,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