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我是怎样,聊城就是怎样”
——访民盟聊城市委会委员王兆强
■ 庞晖
十月份,刚结束挂职期满考核的王兆强,开始着手梳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去年8月,经市国资委推荐,市委组织部、统战部选派,王兆强作为党外干部前往民盟聊城市委会挂职副秘书长。
这不仅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更是一种使命和担当。从接到任命那一刻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挂职不走过场,挂职当全职干”的基本准则。
“做好民主党派机关工作,除增强政治引领外,就是要做到服务先行。服务到位了,盟员才会把机关当成‘家’。”这是王兆强挂职期间最深的感触,“多理解盟员需求,多倾听盟员心声,暖心事多了,后勤保障好了,盟员配合度和机关工作效能就会更高,上级的要求也就落实得更快更精准。”
挂职期间,王兆强协助推动完成了民盟聊城市委会第七届委员会及基层支部换届工作、政协第十四届聊城市委员会委员推荐工作。为了调动盟员积极性,做到“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王兆强除力推制度体系建设外,还借鉴其他地市做法,提出试行“动态循环考核体系”,对盟员参政议政成果、材料提报及时率和质量等进行细化考核。
“盟员分散在各行各业,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参政议政至关重要。”王兆强表示,新的考核体系破解了活动组织难、评议筛选难等问题,有效激发了盟员创先争优意识,对民盟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扎根聊城、建设聊城”是王兆强的“第一志愿”。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聊城人,但他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你我是怎样,聊城就是怎样。聊城的创新突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需要思考的命题。”王兆强时刻关注聊城市自主创新典型案例,还经常“跳出聊城看聊城”,注意收集外地优秀做法,提出符合我市实际的建议。
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有着多年国企从业经历的王兆强一直心系聊城企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越来越重视企业家。我市政企沟通没有固化机制,沟通存在一定弊端。怎样打破壁垒,构建常态化沟通机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个念头在王兆强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四处搜集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成功经验。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注意到了安徽芜湖“畅聊早餐会”。看到芜湖市委书记、市长与企业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吃早餐、话发展,畅所欲言,用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方式帮助企业排忧纾困,获得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效应,王兆强第一时间对比思考我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构建政企沟通机制,建立亲清政商关系。
“这项创新之举彰显了芜湖‘弯道超车、快速崛起,力争成为长三角第一方阵’的决心和信心。”王兆强深入研究剖析芜湖经济发展现状,认为我市在“争创一流、走在前列”进程中可以学习借鉴其经验做法,“别的地方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2021年12月10日,王兆强通过市委统战部“议政建言”专报提交了《关于学习借鉴芜湖“畅聊早餐会”创新我市政企沟通机制的建议》。建立完善我市政企沟通平台,切实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不走过场的创新交流平台,真正创造企业家与主要领导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毫无保留地谈不足、提意见、讲诉求;建议营造全市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更好体现尊重、支持保护企业家,更好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学习青岛做法,设立“聊城企业家日”,在全市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将我市打造成企业发展的高地、创新创业的热土。
王兆强的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采纳其建议,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聊城企业家日”。市工商联借鉴芜湖“畅聊早餐会”做法,探索设立了“亲清会客厅”,定期组织政企面对面交流活动。
建言被重视、建议被采纳,王兆强备受感动和鼓舞,“感动的是市委、市政府对党外人士意见‘真重视’,鼓舞的是建议‘真落实’。”
怎样把“企业家日”做深做实、做出成效,怎样增强企业家信心、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怎样更好传递“尊重和礼遇企业家”的声音,怎样发挥企业家助推聊城高质量发展生力军作用……这些都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他希望以第一个“聊城企业家日”为契机,发出千年古城重商崇商、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强音。
王兆强业余时间除了看书,就是关注经济发展、研究产业发展逻辑。王兆强表示,今后,除了继续关注政企沟通机制及优化营商环境外,他议政建言的主要方向是“地方国企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与资本的互补作用”。
“提一些有助于聊城‘谋划先人一步、创新快人一拍、举措高人一筹’的课题,打破惯性思维和主观偏见的限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为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我将尽自己所能为改革献计,为发展出力,为聊城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王兆强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