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中建校80周年系列报道之一·“鸿基初起”篇
抗日烽火中诞生 解放战争中成长
编者按 八十年栉风沐雨,八十年砥砺奋进!聊城一中始建于1942年冬,历经80年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校三区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全优发展之路。
今年,正值聊城一中建校80周年,本报拟推出8期报道,沿着学校历史发展脉络,全面展现聊城一中建校80年来的光辉历程。
今日,推出系列报道“鸿基初起”篇,全面回顾1942年11月至1949年9月间,聊城一中如何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解放战争中成长。敬请关注!
■ 张英东 赵丙秀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
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写到:“现在华北、华中各根据地的困难比陕甘宁边区要大得多,那里天天有严重的战争,那里已经支持了五年,那里也一定能够继续支持,直到胜利。”
聊城一中的前身——泰西中学,就是在“天天有严重的战争”的情况下创办的。
1942年,日寇加大了对华北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妄图消灭我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培养大批后备干部,以利于未来的发展壮大。
根据中共冀鲁豫区委决定,一分区司令员刘致远和泰西地委、专署领导彭天琦、张耀南等商议确定,建立一所抗日游击中学。办学指导思想,就是为抗日战争培养能文能武的干部。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筹备,抗日游击中学于1942年11月中旬在齐河县贾市乡谯庄建立。校名泰西中学,又名泰西公学,为躲避敌人的扫荡和破坏,对外代号“文和轩”。泰西专署文教科长张海萍担任校长,同时又是老师兼炊事员。地委副书记、军分区副政委彭天琦兼任名誉校长。
“当时只有8个学生,没举行什么建校仪式和开学典礼,只是由张校长上了第一课。后来发展为18人。”1988年5月27日,学校第一级学生卢子琴回忆这段往事时曾介绍说,这18个人的规模,稳定了一段时间,于是便有了“文和轩,十八人……”的顺口溜。再后来,学校陆续发展到二三十人,直至1944年冬毕业,这就是初中第一级。
泰西中学成立后,随边区政府和军分区在长清一带与日寇周旋。1943年初,遵照党中央决定,敌后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为加强泰西、运东地区抗日领导力量,晋冀鲁豫第十六(泰西)、第十九(运东)专署合并为泰运专署,称晋冀鲁豫第十六专署。冀鲁豫一(泰西)四(运东)地委合并,为冀鲁豫一地委(俗称泰运地委),泰西中学又改称“泰运中学”。
1944年秋,解放区不断扩大,党政军各部门急需充实大批干部,为了提高培训干部的质量,加强对培训干部的集中统一领导,冀鲁豫边区行署决定,将根据地的随军中学、公学和干部训练班按成立时间先后,统一命名为抗日中学。
泰运中学即被命名为冀鲁豫边区抗日第四中学。同时重申学校以培训干部为基本宗旨,为党政军各方面输送经过政治文化培训的干部,隶属于边区和分区双重领导。
由于冀鲁豫边区抗日第四中学处在平原游击区,建校后,长期没有固定校址。全校师生在分区和其他地方军事主力的保护下,随军游动学习,尽量驻在小块边区的中心地带。当时学校的主要家当是:一台油印机,一头驴和70本书(称为学校三宝)。
抗战胜利后,学校几经辗转,多次更名。
1945年8月,学校迁往平阴县城,更名为“冀鲁豫区第四中学”;
1946年,国民党向解放区进攻,学校迁往东阿县铜城一带,中心在大秦村;
1947年初,在阳谷的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一分校并入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又迁往茌平姜楼(现属东阿)、西城一带,后又迁往聊城县八大王庄;
1947年4月,学校迁往茌平县吴官屯;
1948年夏,学校迁往聊城双街(今聊城一中对面的原聊城一中);
1948年3月,学校与泰西公学合并仍称冀鲁豫区第四中学(注:这里的“泰西公学”,是由1946年从冀鲁豫第四中学分出的,当时在肥城边家院,1947年迁至东阿县邱陶庄);
1948年6月,学校奉命迁进聊城,从此结束了长达6年的流动办学生涯,定居城市,着手办正规化学校,为迎接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1949年8月,冀鲁豫行政公署撤销,平原省成立,冀鲁豫第四中学遂更名为“平原省聊城中学”,是平原省最先进的中学之一。
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又经过解放战争的锻炼,战争时期的聊城一中在火热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在聊城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李荣军看来,从建校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校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学校在战胜困难中不断发展壮大,在频繁搬迁中贯彻党的战时教育方针。当时学校无固定地址,经常随地委、专署活动,办学条件很差,师生生活艰苦,但学校照常招生、上课,照常开展活动。同时,师生参加过减租减息、征粮、支前、土改等各项工作。
第二个特点是,学生都是为了抗日救国来求学的。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程度不齐,年龄悬殊,师生同吃同住,同学互教互学。
第三个特点是,优秀的党组织,表现出坚定的革命立场、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英勇无畏、爱党报国的奉献精神。游击中学时期党组织尚未公开,党员之间有时还是单线联系。建校之始,只有梁志超、王久顺、赵长文三名党员。
后来党员不断增加,党组织也越来越健全。学校党支部由赵长文任书记,武冠英任组织委员,梁志超任宣传委员。1945年2月,武奇任副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党员人数越来越多,成立党总支,下设机关支部和学生支部。学校党总支书记由何书九担任,副书记先后由赵长文、武奇、田民担任。1949年初,由田民任党总支书记。
于烽火中诞生,在斗争中成长,初生的聊城一中如一团星星之火,秉持“英勇无畏,爱党报国”的聊一精神,点亮了鲁西平原上的教育之光。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呢?敬请期待本系列报道第二期“雄踞鲁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