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我的家”

——一位第一书记的美丽乡村企划

■ 本报记者 苑莘

11月6日,晴。莘县董杜庄镇毕屯村第一书记张军的心情就像这天的好天气一样。这位由莘县人民法院选派到毕屯村工作的干部,犹如农家汉子喜获丰收一般,质朴的脸上挂满笑容。

毕屯村确实丰收了。这天一早,带着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期盼,张军来到客户绿源和丰公司的办公楼,“迎接”一个个订单。原来,合作社承接了县里的一个科研项目,通过人才引进,攻克了无抗鸡、无菌鸡蛋和有机韭菜的生产难题。

“多位国内的专家在毕屯村工作生活,用了半年时间实现了绿色种养技术项目的突破。其中养鸡用的是瓜秧和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发酵而成的饲料,多项检测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看着来自上海盒马鲜生的订单,张军手中拿着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底气十足。

拿到订单后,张军返回了已经工作生活了两年多的毕屯村,琢磨着新技术在毕屯村的推广应用。沿着道路,他瞄了几眼村里正在进行的工作,新建的跨徒骇河生产桥已经通行。“这可能是全县最大的生产桥,为了修桥可费了不少劲。”张军说,毕屯村由多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有两个自然村的群众要走这座桥,“原来的桥已经是危桥”。河边的池塘已经整理好,这里准备搞水产养殖项目,用来增加集体收入。

到看村集体增收的“重头戏”——田园综合体,需要经过村里的几条道路。把这些泥土路变成砖石路,是张军到村后打的第一仗,“我们硬化了全村100多条胡同,加上生产路,都快数不清了。”

终于到了田园综合体,这个70亩的示范园里饱含他和全村党员群众的心血。在县委组织部数十万元资金的支持下,毕屯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起了这个示范园。油葵、有机蔬菜大棚、鱼塘、手工车间……各种业态应有尽有,已经成为区域内的农业技术“高地”。

“董杜庄镇的群众种植蔬菜大棚时间比较久了,这里的大棚普遍比较旧。咱们的旧棚改造示范,就是希望将更多的大棚样式和适用技术带到大家身边。”张军的介绍得到了好友资深媒体人徐冉的认可。“张书记对毕屯村很有感情,而且很有思路,这几年为村里做了很多好事。”徐冉长期关注这位自愿扎根农家的第一书记,并无偿为村里的农产品“带货”。“大家看这是毕屯的绿芯黄瓜,和普通黄瓜相比,口感甜且脆。”“这是毕屯的辣椒,大家看颜色多诱人。”“看水波纹就知道池塘里有好多鱼,这鱼的饲料就在我手边……”打开徐冉的微信朋友圈,里面满是她介绍毕屯的视频。

示范园在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之余,也成为毕屯村集体收入的依托。“毕屯村过去是群众富裕但村集体穷,大家都各过各的日子,没人关注集体,所以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我们花费大量精力整理闲置废弃资源,建起了以示范园为主体的增收结构。”张军说,村里刚刚统计的数据,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公开竞租招租今年已进账36万元,另外还有鱼塘的股金12万元,“年底肯定能突破50万元”。

忙完一天的工作,已是红霞满天。但接连不断的好消息让张军这位“新毕屯人”心情振奋、毫无倦意。“单个无菌鸡蛋就能卖到2.5元,附加值很高。我们准备推广绿色种养技术项目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张军说,毕屯村就是自己的家,他将在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将毕屯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2022-11-09 ——一位第一书记的美丽乡村企划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1229.html 1 “这里就是我的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