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沃土 遍地生金

——东昌府区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11月9日,在东昌府区闫寺街道辛王顺丰家庭农场,工人们在贮存丰收的玉米。今年,我市600余万亩玉米喜获丰收,走在各个村庄,到处可见晒粮、贮粮的农民,金黄的玉米在冬日暖阳下,呈现出一幅幅金灿灿的美丽画卷。■ 张振祥

■ 本报记者 苑莘

大水压盐、高温闷棚、有机肥养地、测土配方施肥……11月7日,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姜新拿出为盐碱地治理开出的“药方”,逐一盘点。这位“田大夫”用两年时间将该区堂邑镇的多块土地从盐碱地变成高产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东昌府区按照这一思路,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实施路径,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35个、面积65.5万亩,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根基。

创新保险机制

挂上“安全锁”

今年5月18日,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确定我市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险机制试点城市。东昌府区抢抓机遇,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保险。

东昌府区通过项目保险管理“全流程”服务,将建设中监管、建成后管护的关口前移。2022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保险试点项目3个、4.5万亩,涉及建设投资8775万元,投入保费169.38万元。在施工过程中,由保险公司精准发挥建设工程质量风控优势,对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安全等风险进行专业评估与管理,提升了工程质量监管水平。

在项目质保期满后,由保险公司承担因工程质量导致的经济损失以及管护费用,着力解决项目建后“管护难”问题。以金融保险为媒介,东昌府区构建多元化农田建设项目综合保障体系,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益、有利、可持续。

提升耕地质量

罩上“生态盾”

在东昌府区,类似姜新这样从事土壤改良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还有很多。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东昌府区的耕地质量获得显著提高。

东昌府区在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行秸秆还田、深耕深松、有机肥增施等土壤改良措施,保护土壤健康,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为促进粮食连年增产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该区突出“改、培、保、控”四字要领改良土壤。其中,“改”即改良酸化、盐渍化等障碍土壤,改进栽培方式;“培”即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基础地力;“保”即保水保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推进深耕深松,推行等高种植;“控”即控污修复,重点控施化肥、农药,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

东昌府区还加大资金投入。2022年投入资金792万元,通过建设农田环境、苗情、虫情、墒情一体化物联网监测系统,建设水肥一体化示范区400亩,施用生物有机肥等措施对项目区内耕地进行土壤改良,实现耕地质量等级提升。

改革设施产权

装上“自动阀”

“过去,由于电力设施产权归村里,相应的电力损耗由用电户承担,所以电费价格偏高。”11月6日,国网聊城供电公司职工赵寰介绍东昌府区高标准农田电力配套设施产权改革时说。过去的一年,为破解制约机井灌溉用电难、费用高等问题,东昌府区自筹4284.6万元,实施电力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东昌府区筹资1251.1万元,将全区35个项目区涉及的228台套变压器全部改造升级,使其符合国家电网标准。升级完成后,产权由村委会移交给电力部门,由区供电公司对电力设施进行管护,并承担变压器日常损耗,群众只需承担正常的用电费用,每度电仅0.54元。

为保证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机井全部正常运转,东昌府区筹资1731.4万元,新建200千伏安变压器42台、10千伏高压线路19.7公里、低压线路110公里,改造机电井360台套。从2021年度立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项目区新建的供配电设施由供电部门全程参与设计、建设监管和竣工验收。这些举措有效减少了群众的灌溉用电支出,为保障高标准农田的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2-11-15 ——东昌府区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1482.html 1 藏粮沃土 遍地生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