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一个经济薄弱村的嬗变

■ 本报通讯员 郭洪广

11月11日,初冬时节,阳光温暖而和煦。在高唐县固河镇南闫村的蔬菜基地,100多座温室大棚格外亮眼。

置身脱贫户李秀英的西红柿大棚,一幅田园美景展现眼前,绿意葱茏的西红柿秧子足有一人高,西红柿一串串、一堆堆,水灵灵、亮晶晶,煞是喜人。“俺就是靠这些大棚蔬菜脱了贫,致了富,过上了好日子!”正在忙着整秧打叉的李秀英看着丰收的西红柿高兴地说。

今年65岁的李秀英,患有脑血栓。老伴早年去世,如今和女儿一家四口在一起生活。不幸的是女婿10年前遭遇车祸,右腿截肢……李秀英想起以前的生活,叹一口气说:“家里病人多,劳力少,日子过得很难”。

2015年,镇村干部了解到李秀英家的情况,确定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鼓励她种植大棚蔬菜。“说实话,我们看到其他村民种大棚蔬菜收入不错,生活越来越好,心里也动过种大棚蔬菜的念头,但是我们有顾虑,没有资金和技术,怎么种呢?”李秀英说,扶贫干部为她讲解各项扶贫政策,帮她树立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李秀英下定决心建大棚。

“建大棚需要钱,镇村干部通过对接,协调5万元的免息贷款,又让俺参加镇政府举办的蔬菜种植培训班,技术员手把手教俺栽培技术”,李秀英说。2016年秋季,她的一个占地4亩的西红柿大棚收入4万多元,第二年还上贷款,结余2万多元,实现脱贫。

李秀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她将大棚交给女儿管理,现在她的女儿也成为种植西红柿的能手,帮扶干部看她家种植大棚效益不错,2018年,又帮她流转土地10亩,建了两个高标准蔬菜大棚。“俺这3座大棚,每年稳赚16万元,这几年收入高了,生活条件也好了,像太阳能、洗衣机、空调这种现代化的电器都不缺,去年翻盖了老房,今年买了小轿车。如今,党的二十大又出台了好政策,俺们农民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大家对美好生活更有盼头了!”李秀英十分自豪地说。

“过去的南闫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集体经济薄弱,村庄环境脏乱差,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村里生活,纷纷外出打工。”说起以前的光景,南闫村党支部书记焦英先感慨万千。

“没有自己的产业,村子不会富,要想村庄发展得好,必须找准自己的支柱产业”。2015年秋,焦英先瞄准蔬菜大棚这个项目,带领7名党员干部建起19座大棚种植西红柿,当年每座大棚收益4万多元。首战告捷,进一步坚定了焦英先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2016年,村党支部领办英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建起冬暖式大棚115座,每座大棚年均纯收益6万元,直接带动10余户贫困户脱贫,间接带动150余人实现就业,30多名村民从“种植户”成长为“技术员”。为了解决种植大户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合作社建设了占地10亩的蔬菜交易市场。2019年又积极争取中央扶持资金,新建两座300米长的高标准大棚,目前,村庄百余座大棚年创效益600余万元。

从经济薄弱村到经营性收入60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达24万元,南闫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近几年来,村庄道路绿化全面升级,群众生活更加舒适。村委会先后投资7万元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投资2万元建设了村文化广场,投资3万元安装监控设备,争取上级资金铺设了4.5公里的环村路……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我们将按照报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发展蔬菜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不懈努力!”村党支部书记焦英先激动地说。

2022-11-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1539.html 1 一个经济薄弱村的嬗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