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黄花这样落地生金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初冬时节,牛森又换了一种忙法。

一个多月前,眼看着今年的最后一茬鲜黄花菜运往全国各地,他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新品种培育、智慧农业转型升级上来。

牛森的老家在东昌府区韩集镇牛庄村,如今他是聊城市聊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掌舵人。因为家乡种植黄花菜的历史悠久,他从小就对这朵“小黄花”有着特殊的感情,直到8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他对这朵熟悉的“花”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黄花菜,又名忘忧草、金针菜,有解毒除烦、清利湿热、抗衰老、美容养颜等功效。“一般而言,黄花菜采摘时间为每年的五六月份,市场售价每公斤4元左右。而在其他省市,提前一个月上市的黄花菜,价格竟然高了十几倍。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能不能培育出新品种,让黄花菜更早上市?”瞅准这个商机的牛森灵光一闪,接着便开始了全国各地的奔跑。

很快,一朵“小黄花”落地生金。

2014年,牛森从全国各地找来18个不同纬度、不同花期的品种,在东昌府区“姜新田园通”科技志愿者服务团队的指导下,创新种植模式,将黄花菜移进蔬菜大棚,并根据黄花菜园的农业环境和管理过程,设计出一种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黄花菜智慧管理系统。边试验、边生产、边改进,培育出自己特有的“特早熟”黄花菜品种“毓桦一号”,并申请了新品种植物保护发明专利。

“为什么说是‘特早熟’?那是因为我们这个品种的上市时间,比市场上早熟的黄花菜又提前了一个月,每公斤售价最高时达100多元,每亩地每年收益6万余元。”牛森说,2017年,“毓桦一号”开始大面积种植,这个新品种有效避开了全国黄花菜市场采摘高峰期。相比当地露天栽培的黄花菜,它还实现了每年3至6月、8至10月的两次采摘上市。

5年时间,牛森的黄花菜基地扩大到4个,跨越东昌府区广平镇、韩集镇两个乡镇,总占地面积达560亩,目前已成为北方黄花菜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特早熟”黄花菜鲜菜市场的50%以上,2019年以来,公司年均收益1200余万元。

“一年两茬的黄花菜,顶多收6个月;剩下的半年啥也不做,有点可惜。”2020年,牛森开始琢磨向黄花菜“空窗期”要效益。

在各地调研后,牛森发现了软枣猕猴桃这个“潜力股”,实行软枣猕猴桃和黄花菜间作的种植模式。

“软枣猕猴桃和黄花菜的生长环境互不影响,前者的采摘期恰好能填补后者的空白期。这种间作种植模式,一亩地的成本能实现两亩地的收入,比常规拱棚每亩多增收5万元。”牛森已经把这笔账算得很是清楚、明白。

“这种间作种植模式,一亩地的成本能实现两亩地的收入,比常规拱棚每亩多增收5万元。”软枣猕猴桃养护3年才能丰产,牛森对即将到来的2023年充满期待。

为追求效益最大化,聊河农业又与聊城大学等单位积极合作,开展深加工研发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将黄花菜“榨干吃净”。

“开了花或即将开花的黄花菜虽然不能卖了,但可以另作别用。”牛森透露,今年年初,他们成功在黄花菜中提取出了适合制作纯露、精油的芳香成分。另外,他们还对花蕊、花秆中的秋水仙碱进行提取。提纯的秋水仙碱有药用价值,花秆等废弃物则做成有机肥还田,丝毫不浪费。

“这3个试验棚里,是我们今年培育的新品种,如果试验成功,明年1月底2月初,新品种黄花菜就可以上市,这比我们的‘毓桦一号’上市时间,又提前了一个月。”瞧着已长出两片叶子的“新品”,牛森和基地技术负责人季学磊相视一笑说,未来,他们希望可以带动当地更多百姓种植新品黄花菜,让这朵“小黄花”,真正成为富民大产业。

2022-11-25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2058.html 1 一朵小黄花这样落地生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