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的事都是大事”
——市发展改革委第一书记工作队促中心新村发展纪实
■ 庞晖
“真是太感谢程书记了!”每次提起这辆崭新的电动轮椅,开发区北城街道中心新村村民常凤菊总是激动不已,感谢的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她没想到,第一书记程丽娟竟然真帮她完成了心愿。
程丽娟是市发展改革委综合执法支队综合室主任,去年10月被派往开发区北城街道中心新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来,她以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成为中心新村党建工作的“施工队”、900余户村民的“贴心人”,为乡村振兴带来“加速度”。
把脉找症结,当好党建“施工队”
组织强,则乡村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至关重要。担任“第一书记”以后,程丽娟把加强党支部建设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从抓班子、带队伍入手,不断强化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中心新村下辖代桥村、黄庄村和东鲁村3个自然村,程丽娟上任后,第一时间和各支部党员干部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剖析各支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程丽娟发现有的村“两委”干部之间矛盾重重,有的思想落后,有的在新形势下目标仍不明确。
找准了症结所在,解决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按照创建五星级支部要求,程丽娟认真梳理3个自然村党建工作不足,整理出意见和建议30余条,并逐一制定整改措施。
为把全村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基层党员队伍,第一书记工作队按要求组织召开“三会一课”,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为大家补足精神之钙,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多方寻资源,当好乡村“摆渡人”
2016年,我市启动开发区光伏扶贫示范项目,东鲁村被纳入试点,200余户村民受益于“阳光工程”。去年以来,部分村民家中的发电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发电量不理想,村民们对此忧心忡忡。
为解决群众的担忧,第一书记工作队多方寻找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并邀请投资方到东鲁村实地调研考察,同时协调北城街道办事处和中心新村村委会,积极推进项目洽谈工作。
在日常走访中,程丽娟发现居家妇女空闲时间较多。“除了做家务、带孩子,其余时间基本没事做。”程丽娟说,有些妇女有意做些手工活,却没有资源,只能刷手机打发时间。要想改变现状,就得帮她们找到能做的事。
程丽娟多次带领村妇联主席到聊城市棉文化手工博物馆和茌平建霞工作室考察,邀请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手工制作培训。
“手工制作在家就能干,不需要投资,也没有风险,甚至连原料和销路都不用担心。”为了方便村民,程丽娟每次都会把需要的原料带到村里,然后将加工好的成品带给商家,成为村民和商家之间的“摆渡人”,免去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希望能帮助更多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额外收益,改善生活条件。”程丽娟表示,将拓宽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提升居家妇女就业技能,不断探索新的增收途径。
为民办实事,当好群众“贴心人”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购买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时下农村新风尚,拥有电动汽车的村民越来越多,但是农村没有公共充电桩,在家充电又存在诸多隐患。程丽娟经过多方协调,为村民在北城街道办事处东侧的便民停车场安装了电动汽车充电桩,满足了村民的充电需求,切实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已建成36年的黄庄村变电室,不仅占用道路,还存在漏雨渗水等隐患,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今年9月,市发展改革委第一书记工作队联合有关部门多次赴现场查看,经过协调,供电部门同意将变压器迁址架高。如今,一台崭新的变电器已在新址投入使用,不仅为黄庄村节约施工成本9万余元,更进一步提升了黄庄村村容村貌,给村民带来更加安全的用电环境。
只要有时间,程丽娟都会到村里的脱贫人员和老党员家里串门走访。在代桥村走访时,程丽娟了解到,村民常凤菊高位截瘫,儿子常年在家照顾她,没有固定工作,两人生活比较拮据。常凤菊坐的轮椅破损严重,不仅影响基本生活需求,还存在安全隐患。程丽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工作队的同事们商量后,决定用工作经费给常凤菊购置一辆电动轮椅。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程丽娟说,“我想尽我所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虽然有时做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我觉得群众的事都是大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我的职责。”驻村一年来,程丽娟到中心新村脱贫人员、老党员、独居老人家中走访慰问近百次,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急需解决的困难,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连日来,面对新一轮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市发展改革委第一书记工作队树立“疫情防控,必须有我”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配合中心新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11月28日,市发展改革委为中心新村送去60箱蔬菜,以及防疫物资,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保驾护航。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第一书记工作队彰显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为推动全市疫情防控趋稳向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