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青春在创新中奔涌
——记省级“创新榜样”商景博
■ 本报记者 曹天伟
12月3日,位于开发区的陈李济大健康产业基地项目工地上,塔吊耸立,机器轰鸣,1栋办公楼已经封顶,2座厂房正在进行主体建设。“今年5月,我们一次性拿到了开工所需的10个证件,工期比预计缩短半年多。多亏了‘项目管家’的贴心服务。”该项目负责人王刚印说。
王刚印说的“项目管家”,是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部团支部书记、综合科副科长商景博。作为行政审批部门深化改革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他立足岗位、矢志创新,争当“一次办好”改革的尖兵、“营商环境创新”的模范。2021年12月,他被市委改革办评为“聊城市改革尖兵”;今年又被省委组织部评为省级“创新榜样”。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漫长、步骤繁多,曾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部推出了“项目管家”服务模式。商景博主动挑起“项目管家”的担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作室+项目管家”集成服务的创新模式,针对项目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推进方案,提供“私人定制”的全流程服务。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工作刚踏出第一步,就遇到一个巨大挑战。今年2月,开发区和凝善堂药业签约,拟建设大健康产业基地项目。当时企业土地证还没拿到手,手续也仅仅办完了立项,但企业却迫切希望尽快开工建设并投入生产。
“项目不能尽快开工建设,企业订单赶不出来,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上千名群众失业。”对当时的情形,商景博记忆犹新。
“必须抓住每分每秒往前赶!”商景博主动请缨,带领“项目管家”团队研究每项政策、每个流程,为企业制订报批报建计划,争取挤干每一滴“时间水分”。那段时间,他经常加班到凌晨,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商景博和团队成员很快帮助企业梳理出了审批流程,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图一表”。“一图”,就是办理流程图;“一表”,就是项目开工前手续办理明细表。“一图一表”上标注了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操作流程,让企业能够按图索骥、挂图作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项目管家”的协助和“一图一表”指引下,企业顺利进行到关键的土地审查预审阶段。按照既定计划,企业必须在挂牌公示结束前,做好土地审查的材料准备、上传工作,但就在公示的前几天,屡次上传的材料都被退了回来。
“那时候,离公示截止日期还剩不到3天,时间非常紧。”商景博介绍,他们联系了为企业做图纸的第三方,却发现图纸有很多错误。于是,商景博和团队成员带着企业及第三方到住建部门现场学习,重新修改图纸、核查材料,同时反复协调相关部门预审。经过两天通宵达旦的忙碌,最终在公示期结束的前几个小时帮助企业完成了相关工作。
经过前期精心准备,今年5月18日,王刚印在商景博陪同下,到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办证,仅用了1小时20分钟,就办理完了土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10个必要证件。
在商景博看来,服务好企业是“项目管家”的职责所在,而作为一名党员,自己还要承担起更多责任。为了让企业及时准确了解国家和本地惠企政策,他成了辖区各家企业的常客。在下沉企业宣讲过程中,他坚持把政策宣讲和业务指导相结合,帮助企业熟悉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发展赋能助力。
走出办公室,商景博又有了两个新身份——“聊城市红色挎包宣讲员”“市级首批少先队校外辅导员”。他积极响应团市委号召,牵头创立了全市第一支由政务青年组成的宣讲队伍——“政务先锋红色青年宣讲队”。几年来,他带领全体队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村庄、社区、学校,让党的创新理论响彻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