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部领办合作社 鼓起农户钱袋子
■ 本报记者 苑莘
隆冬时节,寒意正浓。12月18日,莘县魏庄镇明公集村蔬菜大棚里却春意盎然,一片片绿油油的菜苗长势喜人。“去年,我们合作社人均分红2000元,今年比去年分得更多。”村党支部书记王同利说,在合作社的“撬动”下,明公集村变化挺大,“群众种棚风险小了、收益多了,村集体也有钱办事了。”
王同利的感慨来源于明公集村过去的“窘迫”。这个小村庄虽然地处莘县大棚蔬菜种植强镇,村民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以单户散种为主,整体种植水平低、效益少。村党支部发挥支部带领、书记带头、党员带动的“头雁领航”作用,创办莘县明公集益民果蔬专业合作社,整合盘活村内分散的土地、资金、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的规模化效应。
“只有‘抱团’成立合作社,才能适应市场。”王同利介绍,村里的党员逐户宣讲建立合作社的好处,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很多村民入社。“目前,合作社总规划面积260余亩,累计建造蔬菜大棚156个。通过创办合作社,村民的钱袋子一年一年鼓起来,生活更有奔头。”王同利回忆领办合作社的探索之路,感慨颇深,“支部建设强、党员作用好、集体增收快、群众实惠多”。
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明公集村大棚种植、蔬菜销售“单打独斗”的局面。村里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新模式,将集体和群众凝聚为利益共同体,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培育种植瓜果蔬菜,让党支部成为引领合作社的鲜红旗帜。“我们合作社与天津德瑞特种子公司等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关系,所推广的种苗均经过充分引种试种与市场调研,种子、幼苗、肥料等实现统一按市场批发价采购,切实减少种植成本,种苗整齐健壮、根系发达、成活率高,后期无论从抗病性、产量还是市场表现上都十分优秀。”王同利说,集中采购降低了种植大棚蔬菜的成本。
有了党支部和集体的背书,明公集村卖菜的“信誉积分”猛涨。合作社与多家有实力的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很多蔬菜在大棚里就已经是售出状态。
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模式,村集体和社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2021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万元,社员人均年分红2000元。此外,合作社还常年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目前,合作社受益农户58户,预计2022年经营收入可达25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余元。
“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明公集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高。”王同利说,明公集村已经距离“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树一面旗帜”的目标越来越近,未来他们将把合作社越办越红火,让更多村民从发展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