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 本报记者 岳殿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要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咱们就要和村民一起拼搏、奋斗。”2022年12月27日,度假区李海务街道军屯新村第一书记刘宪鹏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市文旅局干部刘宪鹏来到军屯新村挂职第一书记后,便脱下皮鞋换上运动鞋,走遍田间地头。他坚持实干为民,主动担起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重任,给军屯新村带来了大变化。

党建引领,打造干事队伍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需要有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党员干部队伍。”刘宪鹏说。

驻村期间,刘宪鹏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第一责任,着力提高村干部的治村管村能力。他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学习,普及党的建设管理、村级组织管理运行等知识;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读书看报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强化党员理想信念。

为进一步提高村级党组织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刘宪鹏和新村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切实发挥党建工作对业务工作的引领保障作用。刘宪鹏从规范会议制度入手,明确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切实落实民主决策。结合军屯新村实际,刘宪鹏还完善了村干部值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各项村务规章制度,正确引导村民用好选举权和参与村务决策权。

刘宪鹏还积极推动军屯新村双联共建工作,2022年1月20日,邀请市文旅局领导为军屯新村全体党员讲党课。他又与聊城市残联、度假区李海务街道办事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负责人签订了《“互助合作 结对帮扶”意向书》,开创了“多联共建”的新局面。

实事惠民,关注群众冷暖

“你看,现在的自来水多清,原来可不行,水浑得没法喝,接出来得沉淀半天。”2022年10月20日,后军屯村村民孔平拧开自家水龙头开心地说,“这多亏了刘书记。”

管道老化、铁锈增多造成自来水浑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军屯村村民。为让村民喝上放心水,刘宪鹏积极与度假区农业农村局对接,对村外主管道进行了修复,又铺设了入村管道,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用水安全问题。刘宪鹏说,作为第一书记,就是要把群众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后军屯村村东一条长1000余米的道路,由于年久失修,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群众意见很大。2022年2月,刘宪鹏向李海务街道住建部门反映了这个情况,递交了道路修复申请,获得住建部门的批复。目前,道路建设正在进行中。

杨庙村村内有些街道一到雨季会出现雨水倒灌入户的现象,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刘宪鹏向李海务街道提交了修建排水道的申请,现已获得批复。

刘宪鹏主动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协调“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演出走进后军屯村,为广大村民献上了精彩的艺术盛宴,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作为第一书记,刘宪鹏十分关心军屯新村脱贫户和残疾人的生活,经常上门进行走访慰问,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

一件件贴心实事温暖了军屯新村村民的心,也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提升了村民的满意度。

用好资源,盘活产业富农

产业兴则经济活,经济活则农民富。军屯新村有300余亩大棚,刘宪鹏敏锐地意识到,这为发展特色种植提供了良好基础。

2021年11月,在刘宪鹏的鼓励引导下,三排芦村村“两委”成员及部分群众投资,在大棚内试种了7亩羊肚菌。几个月下来,羊肚菌长势良好,出菌成菌量大,种植户每亩大棚平均获利近2万元。

为了充分利用村里的大棚资源,2022年5月,刘宪鹏带领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大棚种植户赴莘县,学习香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不断拓宽特色种植之路。

刘宪鹏带领军屯新村利用坑塘资源发展鱼虾养殖项目,让原本杂草丛生的坑塘变成了集赏荷、观鱼、垂钓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景观,既美化了村居环境,又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2022年8月25日,军屯新村村委会举办“弘扬工匠精神,实现匠心筑梦”非遗进乡村活动启动仪式,组织村民学习制作东昌鲁锦、魏氏柳编、牛筋腰带、剪纸等省级非遗项目,采取来料加工方式,合格产品由非遗传承人付费回收。

“熟练掌握技能后,每位村民每天足不出户就能有60元到80元的收入,仅后军屯一个村就有50余位村民报名参加学习。如今,第一批学员已能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刘宪鹏高兴地说。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作为第一书记,刘宪鹏扎根军屯新村,着力在加强农村党建上下功夫,在为民服务上做文章,用心用情用智,和军屯新村的党员干部群众携手齐心,共同谱绘了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2023-01-0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3678.html 1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