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
——看驻村干部崔存堂的硬核担当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黄晓珂
“崔书记办事真靠谱,他给村里解决的这几件大事,件件都是村里的‘老大难’。村里装路灯的时候,从买材料、联系施工队再到验收,崔书记全程盯着,抓安全、抓质量,连着两周没回家。”1月5日,莘县张鲁回族镇马村党支部书记郭子刚感慨地说。
郭子刚口中的崔书记,正是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干部崔存堂。2022年初,崔存堂到莘县张鲁回族镇马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后,他迅速进入角色,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听建议、问需求、解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民为亲,以村为家”。
“稳”字当先 党建引领
上门拜访老党员、老干部,听取他们的经验建议;定期和村“两委”成员谈心谈话,交流工作心得,听取意见建议,商讨问题举措……为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崔存堂把强化村党支部建设作为到村后的重要工作。针对村党支部党内组织生活形式单一、“三会一课”流于形式、党员学习兴致不高的问题,崔存堂利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发布的政策解读图片、动画,以更加生动、直接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提升了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强化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同时,稳扎稳打,推进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夯实了帮扶工作的基层队伍基础。
“准”字为重 精准解难
“干工作,不能只图一时的业绩。我们要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只有做到有问必答、有需必应,才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驻村伊始,崔存堂就下定决心要为群众办实事,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经过一个月的走访调查,崔存堂走遍了马村的860户常住居民,并把村民的需求一一记录在了本子上。面对村里灌溉设施老旧的问题,崔存堂全力对灌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全村新增水井3处,改善灌溉面积65亩,每亩耕地年收入增加200元;对于村民关心的光伏发电项目,崔存堂多方协调,申请了中央财政专项补贴50万元,并积极联系光伏发电企业,引进投资3500万元。
“严”字为要 抓牢抓实
为了让村民能够踏踏实实享受帮扶工作的福利,崔存堂把群众利益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施工一线,严把质量关卡,保证了工程项目安全、稳定、长期运行。
为了确保村里路灯的质量,崔存堂利用业余时间几乎跑遍了全市的建材市场,对比各种型号的路灯,挑选了最符合村庄需求的产品。随后,他又通过网络联系路灯生产厂家,直接从源头进货,购置了180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在村中的6条主干道上,把助农帮扶资金花在刀刃上。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基础建设是关键。”崔存堂感慨道,“高科技的新路子我可能不行,但站岗守岗我在行。下一步,我将变‘驻’为‘住’,用心、用力为群众谋福利,打好农业基础,改善农村环境,让乡亲们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