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

■ 田雪梅

“腊月二十三,家家祭灶官”,灶王上天报事,人间喜乐绵绵。古人祭灶用“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灶王醉饱,乐归天门,仪式庄重,吉祥随降。再忆儿时,我家祭灶也是仪式感满满。

小年前夕,母亲便开始准备祭灶用品。灶干粮是必不可少的贡品。

母亲做灶干粮,要把面发得暄腾,揉匀,擀成一大张,抹上棕红的胡麻油,撒满鲜绿的香豆粉,白糖细密,面粉均匀,卷成筒状,切成小卷子,顺切口用掌心顺时针按一圈,最后用擀面杖擀成饼状。

父亲早把鏊子烧得滚烫滚烫的,母亲把擀好的灶干粮放进鏊子。烙好的灶干粮形状圆满,厚薄均匀,焦黄容颜,碧绿内衬,香甜可口,酥脆舒爽。

小年早上,父亲买回来祭灶的用具,根根香细长,颗颗糖圆润,神像庄严肃穆,水果新鲜饱满。母亲则把早已扫得窗明几净的房间再收拾一遍,然后宰那只鸡冠通红、羽毛油亮的大公鸡。

到了晚上祭灶仪式正式开始。我家也有“男儿酌献女儿避”的讲究,祭灶便由父亲一手操办。父亲挑最好的灶干粮、各种糖果水果贡在灶台上,当然少不了那只肥硕的大公鸡。父亲点上三根香,烧黄表纸,奠完甜茶,仪式还未结束,还要放串鞭炮。

阵阵炮声走家串户,欢聚一村,遥相呼应,气氛热烈,齐声欢送灶王爷升天。香燃完,父亲才允许我们吃贡品。灶干粮是甜香的,糖果是甜蜜的,奠茶是甜糯的,甜甜的滋味满口,满心,满胃,笑容都在蜜里泡了一遭。母亲说敬灶王爷,灶王爷口里甜了,上天才会向玉帝言好事,我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我成家后,和爱人在小年不会很隆重地祭灶,就是简单地买些食物放在灶台上。我有了小孩后,母亲问起我们怎么祭灶,她对我们的祭灶方式很不满意,批评我们不懂事。她特意去烤饼店订做了灶干粮,托人在乡下买了只散养的大公鸡,让我们恭恭敬敬地上香祭灶。母亲说日子好了,但不要丢了先人留下的习俗。

后来,爱人祭灶时,让孩子一起焚香放炮,并告诉她小年祭灶的来历以及寓意,让孩子从小懂得中华传统年俗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里,是人们千百年来恒久不变的期待。期待美好,期待富足,期待和和美美,期待兴旺发达。

2023-01-1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4160.html 1 祭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