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节而动 天下皆春
——探寻节气文化的阳谷记忆
■ 李兆宪 陈金路
冬去春来,四季更迭。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年的味道还未散去,春的气息迎面而来。这一天是立春,“跟着节气去打卡”大型融媒采访活动走进阳谷,寻迹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解读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蕴含了中华农耕文明的自然时间属性,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它的独特魅力,引领世人重温关于时间的最初记忆、细听绵延千载的光阴故事。
黄河岸边的农耕智慧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春”是希望。立春代表着生机,孕育着希望,是二十四节气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把“立春”这一站选在阳谷,既是综合考量,也是顺“史”而为——
阳谷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伏羲氏、神农氏、蚩尤等人文始祖在这里活动。其后,随着历史沿袭变革,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水浒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康熙十二年《阳谷县志》记载:“阳谷有宓城,相传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阳谷”二字的由来便与伏羲氏教民“观日阳、种五谷”有关。
据史料研究,阳谷是伏羲早期传播农耕文化的主要地区,也是中华农耕文明和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春秋内事》中便有“伏羲氏建分八节以应天气”的记载;春秋时期,古代先贤明确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4个节气;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提出了立春等8个节气名称,清楚地划分出一年四季;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编制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至此,通过不断改进与完善,二十四节气终于完全确立。
节气,其实指的是“时节”和“气候”。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主要以这一带的时令、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聊城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生态宜人,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农业大市。
二十四节气反映着伟大劳动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曾有人把二十四节气比作二十四扇门:“每打开一扇,都有不同的惊喜蕴含其间。”
英雄故里的文化新景
提到阳谷历史,便不得不提及因《水浒传》而名满四方的景阳冈,还有那“三碗不过冈”的美酒和打虎英雄武松。
“对于‘景阳冈酒’的品牌建设而言,历史美谈只是一种外在优势,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山东景阳冈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传新说。活动当日,企业展馆内醒目的二十四节气酒事展板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立春,酿酒人需清扫、去浊;雨水,酿酒人授受新旧知识;惊蛰,老醅出窖,上甑蒸酒……
二十四节气酒事清楚地记录着每一个节气相对应的酿酒环节,就像淳朴智慧的农民,敬畏着自然,什么时节就做什么事那样,景阳冈人用24个节气、12个月的时间,去思考一杯美酒的酿造。这一点,可敬,可畏。
景阳冈酒业善酿的背后,是将酒事与农事有机融合的突破性创造。该企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号召,按照“文旅引领、以酒为基、多产融合、动能转换”的发展战略,深度挖掘品牌背后的农耕文化资源,建成了鲁西农耕文明展馆,打造出集观赏性、科普性、互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景阳冈酒文化旅游景区。2022年,该企业先后荣获全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集体、第七届省政府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为农业文明与传统技艺融合发展提供了“阳谷实践”。
中华瑰宝的活态传承
“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藏,二十四节气“藏”在农事、民俗、节日、诗词中,千百年来被珍视和传承。
从指导生产的农事指南,到体现环保理念的生活方案,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历经岁月,从未断开与群众生活的连接,国家对于节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越来越重视——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2年立春日,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的中国画轴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展开,世界为之惊叹。
与此同时,各地精彩纷呈的节气庆典与品牌活动,也如约而至。节气文化通过与现代生产生活的交织,变得“火起来”“活起来”。
活化节气文化,在聊城有着非常现实的土壤。近年来,全市有关部门多层面、多维度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促进节气文化活态传承。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让节气文化变得可感知、可触及,沉淀出形态各异的文化载体,开发出新科技新体验新产品。“我们将逐步研制开发二十四节气系列产品,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节气文化更具生命力和活力。”聊城市国兴聊胜一筹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东昊说。
(本版图片由吴建正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