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节气中的农耕文明和民俗

■ 李兆宪 陈金路

立春,俗称“打春”,一般是在公历2月3日—5日交节。按传统算法,则为大寒后十五天。“严格来说,立春日才是一年的正式开始。古代官方都有隆重的迎春仪式。”2月3日,聊城民俗研究者孙小辰说。

种谷酿酒离不开二十四节气

俗话说:“春来鹅毛起。”从前,鲁西北地区流行一种以鹅毛或鸡毛“试验春来”的活动。“这一天,人们把一个竹筒埋入地下,在露出地面的竹筒口上放一根鹅毛,立春时刻一到,鹅毛就会飞起来,以此证明地气萌动,春天来临。”孙小辰说。

“上面是一个观日,太阳象征的是观日阳种五谷,二十四节气因先人在此教民种谷而形成,阳谷因观阳播谷而得名。”2月4日,在景阳冈酒业建设的鲁西农耕文明展馆,山东景阳冈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传新介绍,有了五谷,就为酿酒提供了条件,公元前22世纪以前,中国酿酒鼻祖之一仪狄在阳谷景阳冈附近酿酒,所以,阳谷是中国酿酒业的发源地之一。

省级精品研学基地鲁西农耕文明展馆分南北两馆,北馆有12个“节”,南馆有12个“气”,南北两馆共同组成了24节气。从“立春”章节的画面中可以看出,立春,万物复苏,天地间呈现勃勃生机与醉人春色。“立春节气,我们要做的就是清扫、清场、清净,做到去浊、去杂、去垢,为开春第一窖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赵传新说,把每一个节气和景阳冈酒的工艺进行深刻、科学融合,使景阳冈酒的工艺符合天地气运行规律,最终形成独特的景阳冈酒酿造工艺。

立春聊城民间曾有多种习俗

立春为四时之始,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因此古人将其认定为重要的节日,古代官方有隆重的迎春仪式。

“事实上,聊城也有迎春习俗。”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孙雪岩说,旧时立春当日,聊城县知县率僚属经东关越河圈街东头的迎春桥,到惊蛰堂举行迎春典礼。去时抬着扎制的春牛和芒神,鼓乐喧天。民国以后,迎春仪式仍延续了三五年,终告停顿。但是民间迎春之风俗至今仍在流行。在立春这天,人们要到野外走动一次,称为“迎春”,或叫作“接春”。临清、高唐一带农民则三五成群,出村往东走,不拘远近,只要遇到穿红衣、戴红帽、披红围巾或者提红包袱的人,就算迎到春了。聊城南部的东阿、阳谷、莘县一带,则以遇到穿绿衣帽者即为迎到春了。

除“迎春”外,聊城又有立春日这天击春牛的习俗,即鞭打泥塑的春牛,称作“鞭春”或“打春”。根据立春时间的不同来鞭打牛的不同部位。“鞭春”是对天时节令与物候生产关系的知识普及,是古代一种春耕动员方式。官吏象征性地鞭打春牛之后,衙役等人将土牛打碎,人们争抢碎土,谓之“抢春”。据说将土牛扔进自己田里,就是丰收吉兆,其中又以抢得牛头为吉。阳谷等地有取春牛土涂灶和蚕室的风俗。

聊城各地在立春之日还有“咬春”“尝春”的习俗。“咬春”就是立春时吃生萝卜,以脆嫩多汁的青萝卜为上,最好是绿皮红心的“心里美”。俗传立春日咬一口生萝卜,就可以消除春困、杀菌防病,保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东阿和阳谷一带的乡村,则习惯吃春饼,即将白面做成薄饼,吃时卷入大葱,意为“咬春”。“尝春”类似“咬春”,吃的是春饼和春盘。春饼是用面烙制的薄饼,有的就着萝卜吃。春盘又以“五辛盘”最佳,高唐、临清一带的农村通常用葱、蒜、椒、姜、芥做五辛盘,茌平、冠县则喜欢用大葱、韭菜、蒜苗、青椒、姜丝来做。如今,立春一般习惯吃水饺、面条,谓之“迎春饺子打春面”。

2023-02-06 ——立春节气中的农耕文明和民俗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4976.html 1 一年之计在于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