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屋顶“银行” 让阳光“变现”
■ 文/图 本报记者 朱玉东
2月4日,记者在阳谷县阎楼镇张岩寨新村看到,该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楼顶上,整齐铺设着115块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在冬日阳光下闪着蓝色的光。在张岩寨新村村民家的屋顶上,一排排支撑太阳能电池板的支架已安装完毕。“分布式光伏电站全部建成运行后,村集体每年可增收30多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伟说。
张岩寨新村是聊城市“储能+智能微电网”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规模11.15兆瓦。项目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约1550万千瓦时,可有效替代标煤约6000吨,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项目计划分为两期实施,目前正有序推进。
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因其无噪声无污染、维护成本低等特点,受到众多企业和城乡群众的青睐,发展迅速。截至目前,阳谷县分布式光伏并网户数达到9472户,并网容量141万千瓦时,光伏发电成为当地群众和企业的“阳光银行”。
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特性,既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又具有节能减排的生态效益,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2022年初,位于阳谷经济开发区的山东钟振伟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50万元,在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屋顶上建成800千瓦的光伏发电设施,年可发电120万千瓦时。除供企业生产、办公用电外,余电直接上网,年发电收入48万元。
日前,阳谷太平洋光纤3.29M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EPC工程发出招标公告,建设周期为90天。该项目位于阳谷县太平洋光纤厂区内,采用单晶硅双玻组件6032块,安装总容量3287.44KWp。
我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群众屋顶建起光伏“银行”,让阳光在这里“变现”。作为朝阳产业的光伏发电产业正在为我市城乡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