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种养恢复土壤“健康”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张君印 牛贵葆

2月21日,在莘县河店镇杨炉村“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田里,种植户曹彦明一早便来到自家大棚侍弄香瓜幼苗,休息间隙就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学习有关农业科技知识,并不时向主播咨询肥料配比、土壤改良等信息。

这是一个占地4亩左右的冬暖式果蔬大棚,每年1月—6月种香瓜,7月—10月种西红柿。曹彦明告诉记者,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户们会大量施用鸡粪等农家肥,各类化肥也是能多撒就多撒。这样做对产量的提高的确有帮助,但土壤板结、病虫害等随之而来,反倒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2017年,他的大棚地里开始结红霜或绿霜,瓜苗患上根结线虫病,形成根瘤,不扎根不说,还因为氨气聚集出现农作物大量死亡的现象,一茬损失五六千元。

2019年,曹彦明开始放弃使用鸡粪,在莘县农业农村局土肥专家的指导下,改用商品有机肥,俗称堆肥,他的第三个大棚还被设为试验田。

经过五年的科学施肥、土壤改良,现在曹彦明大棚里的香瓜苗长势喜人,收入年年提高。今年,第三座棚里种的是红金蜜香瓜,3月底就能上市,这一茬能收瓜3500公斤,按去年的价格计算,收入在4万多元。“我这3个棚使用的就是有机肥,土壤板结、病虫害都没有了,增加的效益比增加的成本多很多。”憨厚的曹彦明搓着双手,开心地笑了。

莘县农业农村局土地肥料技术人员是曹彦明的“引路人”,他们把试验田设在大棚种植比较集中的杨炉村。开展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是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的重要举措。“我们的试验田遍及全县,定期开展土壤检测,并与省农科院所、高校结合,帮助农户做到‘精准’作业,提升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有效促进了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产品品质提升。”接受记者采访时,莘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翟合生刚从地里回到单位。目前,莘县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去年,莘县入选国家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

莘县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占丁峰介绍,该局通过奖补等措施督促、引导农户使用有机肥,实现化肥农药“两降”、剧毒农药“零使用”,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技术的推广,为绿色生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3-02-2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5931.html 1 绿色种养恢复土壤“健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