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 本报记者 梁丽姣
本报通讯员 王立栋
“最近市场回暖,黄瓜的销量上去了,我这黄瓜装好箱就发往外地。”2月20日,在东阿县新城街道大周村大棚种植产业示范园,种植户周保国正在自家的大棚内采摘、分拣、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该示范园有82座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大棚里是满目的新绿和种植户忙碌的身影。“冬暖式大棚保温模块采用先进的ETS保温板,棚内温度可以比传统棚提高3℃-5℃,墙体厚度由4米减至0.5米,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同时,农作物的质量、产量也同步提升。”大周村党支部书记周长国告诉记者。
在大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该村成立新绿果蔬合作社,以市场需求、成熟时令和经济效益为依据,带领村民们科学规划西葫芦、芹菜、黄瓜、甜瓜等果蔬种植周期,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满足市场需求。
“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合作模式,我们种植的果蔬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吸引许多商超与种植户签订了供应合同。”新绿果蔬合作社带头人周广勇介绍。
而这82座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只是大周村“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项目的一隅。围着冬暖式大棚四下望去,观光果树区、水果采摘区、绿化苗木繁育基地成方连片,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农民充分参与、共建共享,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我们将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再建高标准大棚20余亩,扩建果蔬交易中心规模,把大周村建设成为优质蔬菜生产和销售基地。”对于大周村的发展,周长国信心十足。
近年来,在狠抓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新城街道以技术扶优、设施扶强、主体扶壮、规模扶大为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辐射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形成互利互惠联合体,推动农产品抱团闯市场,农民增收、合作社增效、产业增强的叠加效应日益凸显,推动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转变。
聚焦农业发展这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新城街道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围绕特色产业,以黄瓜、番茄、葡萄等农作物为主的棚膜经济、林下经济、肉鸡养殖和水域养殖等农特产业遍地开花,一个个产业项目的落地,一个个惠民措施的实施,成为农民群众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脸上笑了起来、日子美了起来,“农民富、产业兴、乡村美”的崭新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