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紧抱 民族花盛开
——解锁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的“幸福密码”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姚晓楠 朱红光
飞檐挑角、山字结顶、鸱尾重檐……还没走进黑庄村,远远就能看到村里建于清代咸丰元年的清真寺,在苍松翠柏的衬托下,显得古朴典雅。
“俺们黑庄村有黑郭两姓,总人口562人,其中85%都是回族群众。这些年来,俺们村曾先后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2月26日,临清市新华路街道黑庄村党支部书记黑红强指着村委会办公室墙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字样自豪地说。
分红就是发放“幸福”
“作为村集体产权的股东,这是俺家第6次领取年终分红啦。”黑庄村68岁的村民黑建国高兴地说。春节前,他领到了2022年的红利7000元,加上60岁以上老年人福利7000元,合计14000元。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黑庄村小麦亩产不足80公斤,玉米亩产不足65公斤。到了1982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亩产增长到800公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们思想有所转变,部分村民开始经商。2001年,黑庄村在村东建设农贸市场,拥有3个贸易区,1000个摊位,日成交额30万元;2003年,黑庄村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通过招商引资,在村东建设临清义乌商贸城,成为中国义乌小商品城临清分市场和配送中心,有店面2000多间。目前,黑庄村80%的村民是农贸市场和临清义乌商贸城的业主。
“产权改革,就是要明确集体资产的产权归属,改变集体资产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份’的状态,真正做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我们的集体固定资产,包括义乌商贸城和黑庄农贸市场。这两处市场每年产生的商业租金都是一笔可观的集体资产收益。”黑红强介绍,黑庄村完成了“集体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之后,认真实践产权制度,每年都把村集体资产产生的收益,以分红的形式发给村民,让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富裕起来的黑庄村,村容村貌也越来越好。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黑庄村的房屋大部分是土木房,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后来逐渐以砖石、钢筋、水泥预制件为主建房。如今,村民们都建起了楼房。
黑红强说:“在我们村里,汉族村民和回族村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回汉通婚、汉随回习,已成为普遍现象。村里回汉通婚的就有15对,都很幸福和谐。”
党支部的关怀让俺们满意
“村里的干部时时处处不忘给我们办实事,办好事,真是俺们的贴心人呐。”村民陈桂兰高兴地说。
黑庄村“两委”班子成员把服务群众作为评价工作的重要标准,在市场建设中,让群众优先使用位置好的摊位。在城中村改造中,采取党员干部带头拆迁的办法,很快就打开了局面。黑庄村还经常邀请专家来现场对市场经营户进行销售技能培训,并通过发放购销信息,组织产品外销等形式,抓好市场服务。2022年,该村组织外销蔬菜、鲜果2000多吨,增加销售利润140万元。
近年来,黑庄村党支部投资100余万元维修了农贸市场路面,固定了市场摊位,配齐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设施,大大增加了市场承载力;在市场管理上实行“扎捆管理”,鼓励和支持村民到市场就业,并优先安排场地,提供经营便利,既减轻了政府的就业压力,又促进了市场建设的快速发展;认真开展邻里互助和脱贫户帮扶活动,通过抓党支部成员与脱贫户的帮扶结对,及时为困难群众解决问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振兴村,黑庄村还建立了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数据库,把辖区内所有少数民族人口全部登记造册,实行台账式管理,每月定期检查更新一次内容,对出现的人口变更情况和少数民族重要社情信息,随时进行登记,保持了对少数民族人员工作的底子清、情况明。同时,该村还建立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咨询中心,配备了“一专、二兼”3名成员负责维权工作,对少数民族人员提出的维权问题,及时靠上去解决,确保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