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绿色酱豆的增收“账本”

——李台镇王申楼村酱豆产业全景解析

■ 本报记者 刘庆功

本报通讯员 王书朋

在阳谷县李台镇王申楼村,有一家注册名为“王家巧嫂”的专业种植合作社,尽管成立还不到两年时间,但它所生产的酱豆,备受当地人欢迎。不仅如此,天南海北的李台人或自己食用、或将酱豆作为土特产带往外地,也让“王家巧嫂”酱豆插上了“翅膀”,被更多美食爱好者所熟知。

酱豆,是一种留存在许多人记忆里的传统美食。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酱豆是很多农村家庭自行酿制并经久食用的美味菜肴。

后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酱豆这种制作周期长、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的传统手工美味在百姓的餐桌上越来越少见了。然而,它的美味却并未随着菜品的丰富而被人们所淡忘。

正是基于这种习俗与情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王申楼村党支部勇于抓住时代契机,结合村里代代相传制作酱豆的传统,成立了“王家巧嫂”专业种植合作社,对酱豆实行集体化生产。

“王家巧嫂”酱豆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距今500多年的明代末期。当年,王姓先祖王海自安徽省灵璧县迁徙到王申楼村。王姓后人始终保持安徽菜系多盐重色的口味风格。他们根据当地大豆富含蛋白质的特点,在每年的伏天,对大豆进行特殊工艺的保温发酵、晾晒,从中再筛选出净干菌豆。等到立秋后,按照配方,把干菌豆、西瓜皮瓤、姜丝、花椒、大茴香、高度酒等原料装坛密封。再经过120天户外晾晒和厌氧发酵,全天然配方酿制的西瓜酱豆就在坛内形成了。

“王家巧嫂”酱豆品牌源于王氏第二十三世孙媳曹巧玉酿制师的名字。她将传统工艺加以现代科学改良,在生酱豆中添加有机佐料降低含盐量,用老棉油和特殊工艺炒制出五香口味、微辣味的熟酱豆,符合现代人快捷食用习惯和健康饮食的追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了让酱豆这种既有传统渊源,又随时代发展的美食让更多的人享用,同时又能够为振兴乡村经济蹚出新路子,王申楼村党支部一干人通过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人入股混合经营模式,把酱豆集体生产与网络直播销售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虽然还不到两年时间,但该合作社在酱豆产业发展中已经交上一份漂亮答卷。

2021年7月,在筹备成立合作社期间,村党支部动员村民入股,每股5000元,入股村民有60户,2022年7月,每股分红800元。而这一年,入股村民也增加到100户,预计2023年每股分红在1000元以上。同时,酱豆的产量,也从第一年的3万斤迅速上升到了第二年的10万斤。

“合作社采取只允许一个家庭入一股的原则,不是农村户口或者在外有工作的村里人,都不在入股之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酱豆产业的收益均分到更多家庭,切实成为本村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派驻阳谷县李台镇王申楼村第一书记张群介绍。

“在外地工作的阳谷人,回家过年,都是几十箱几十箱地往回带,除了自己留着吃,他们都把咱这酱豆当成过节礼物赠送朋友,很受欢迎。”在合作社上班的白桂平不无自豪地说。

历经500年汗水和智慧的沉淀,“王家巧嫂”酱豆正迎风涅槃!

2023-03-02 ——李台镇王申楼村酱豆产业全景解析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6265.html 1 绿色酱豆的增收“账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