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聊城“双招双引”平台越做越大

——儒商大会助力聊城高质量发展综述之二

■ 本报记者 曹天伟

以儒为媒,合道而行。正值春分时节,齐鲁大地因第三届儒商大会的到来而更加生机蓬勃。

第三届儒商大会将紧扣“相聚齐鲁大地 共话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汇聚海内外山东人情系桑梓、创新创业的奋进力量,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地处山东西部、“两河”交汇处的聊城,也因大会的举办,再次迎来招引项目、招揽人才、乘势而上的难得机遇。

共赴一场近悦远来的盛会

让“近者悦”,让“远者来”。每一届儒商大会,都是一场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盛会。

第三届儒商大会广泛邀请海内外企业家、专家学者、商协会负责人、侨界代表等嘉宾线下参会。大会举办包括开幕式、6场平行论坛在内的9场主题活动,以及“家乡的味道——鲁菜走进儒商大会”配套活动,16市将分别举办推介对接活动及返乡考察活动。为更好展示山东省“双招双引”成果,本届儒商大会还将签署一批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合作项目。

借力扬帆行大船。紧邻省会济南、地处交通要冲的聊城,也将全面对接儒商资源,精心谋划“双招双引”,着力加强与广大儒商、专家学者及知名机构等的精准对接,搭建高层次“双招双引”交流合作平台。同时,按照开展“重点项目突破年”活动要求,举办聊城市重点产业及投资方向推介活动,向与会嘉宾着力推介新能源汽车、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造纸印刷、绿色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生物医药等十大制造业产业,努力寻求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

当下,聊城站在全省大舞台展示自我、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已经有了更大的底气和信心。聊城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叠加区,以聊城为中心,400公里半径内可辐射2亿多人口,区位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着眼国家和山东所需、聊城所能,我市正在加快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未来,随着“高铁叠加、高速成网、飞机起降”的立体大交通体系日益成形,从聊城可以30分钟到济南、90分钟到北京、3小时到上海,聊城东接山东沿海,北融京津冀、南达长三角、西联中原腹地的“桥头堡”地位将充分彰显,战略红利将加速释放……

借势发展、乘势而上,聊城已经做好准备。

倾力打造“双招双引”的舞台

几百年前,“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的盛况曾让聊城成为古运河上的璀璨明珠。新时期,一代代聊城人薪火相传、赓续奋斗,为重现聊城昔日的辉煌不懈努力着。

摆脱落后面貌、实现跨越赶超,“双招双引”是必由之路。刚刚迈入2023年,聊城上下就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掀起一波波招商引资新攻势。2月25日至28日,市委书记李长萍带队赴珠三角开展招商活动,共考察推进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额156.8亿元,其中签约项目8个,签约额53.8亿元。3月14日至1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带队到北京进行招商考察,其间举行2023山东聊城(北京)高质量发展暨投资合作推介会,现场签约25个项目。

市领导以上率先、冲锋在前,各级各部门也迅速行动。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四大兵团”分头行动,7天时间奔赴10座城市,拜访35家企业和机构,江苏天源电缆有限公司投资5.3亿元的年产400万千米机器人电缆及智慧建筑产业互联网+项目等签约落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狠抓招商引资的同时,聊城围绕招才引智推出更高含金量、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新政35条”,并配套制定25个实施细则和文件,市级专项资金从1亿元提高到2亿元。“新政”实施6个月以来,已发放人才配套资金补助1680万元、生活补贴1008万元、购房补贴502万元,累计为263名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服务金卡,提供配偶安置、子女入学、文体服务等1100余人次,750人“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形成了各类人才选择聊城、融入聊城、扎根聊城的生动局面。

以国际视野、战略思维谋划开放发展,大抓项目招引、人才引育的冲锋号响彻聊城大地。而借助儒商大会这个大舞台,聊城将充分展示自我、全力寻求合作,加速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汇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倾心培育创新创业的乐土

项目频频落子、人才近悦远来,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最响亮的招牌。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最新一期全国261个地级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聊城居全国第9位。而在此前,聊城已成功创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在法治建设方面,被评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行政应诉模式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以信立市、以法治市,给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人才更多安全感、踏实感。

以“文脉赢得商脉”,培育商业文化和商业精神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地处黄河与运河交汇处的聊城,自古以来就有重商崇商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市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尊商、重商、亲商、助商氛围更加浓厚,不仅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舞台开疆拓土的本土企业家,也成为外来客商投资兴业、创新创业的福地。

围绕打造“不用求人、不用费力、不用作难也能办成事”的营商环境,我市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只要是大项目好项目,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倾力支持,全力保障项目落地见效;开展干部助企远航行动,为400家企业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用心用情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推行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一次就办好”、房产“交房即办证”等政务服务,开通“聊企通”服务企业云平台,企业诉求“接诉即办”,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设立企业家日、亲清会客厅等制度,面对面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尊重企业家、礼遇企业家……一流的营商环境,正在成为聊城的城市名片、金字招牌。

“大儒之道,至诚天下。”乘着儒商大会的东风,聊城将信风扬帆、逐梦远航,把“双招双引”平台越做越大,加快迈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2023-03-29 ——儒商大会助力聊城高质量发展综述之二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7598.html 1 把聊城“双招双引”平台越做越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