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庭院”联结“大市场”
■ 本报记者 赵宗锋
3月24日上午,在东昌府区侯营镇侯营社区的晨飞翔服装厂,58岁的陈秀梅坐在缝纫机前为羽绒棉服的一种零部件“封口”。
她业务熟练,和记者说话时手里的活儿一点也不耽搁。
“在这里干了两年多了,每天8小时,计件算工资,一个月能拿到两三千元。”陈秀梅说。在她的旁边,不少女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服装厂负责人孙文刚说,这些工人都来自周边的村子。
“她们可以在这里集中干,也可以把原材料拿回家加工。”孙文刚说。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家的这款羽绒服,版型很正,走线也很完整,给家里老人买非常实惠……”在服装厂二楼,主播王亚茹正在直播间内介绍着羽绒服。孙文刚介绍,通过直播带货,每天能卖出1000多单货品。
这个服装厂地方不大,但实力不容小视。孙文刚说,他的家庭服装厂已经运营了11年了,目前还发展了4个代工厂,员工也从刚开始的五六人扩大到如今的近200人,一年的销售额在2000万元左右。产品除了销往聊城市场,还销往河南、河北甚至韩国、南非等地区和国家。
侯营镇经发办主任贾文磊说,在侯营镇,像晨飞翔服装厂这样,可以通过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方式完成自产自销的服装厂有6家,就业人员较多,具有产业带动优势。而整个镇上,服装加工厂有100多家,年产量3000余万件,年产值10亿元,带动就业6100多人。这些服装厂多以家庭作坊式个体经营户生产经营,劳动力以周边村庄妇女为主,人均日收入150元以上。
“小庭院”联结“大市场”。侯营镇的服装加工行业,是聊城近年来大力推广“庭院经济”的典型代表。作为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庭院经济”今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聊城,通过汇聚和培育特色产业,正打造种植、养殖、加工作坊、电商、转租、合作社等“一村或一乡一品”,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庭院经济的发展,让庭院“方寸地”成了“致富田”,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也让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