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实践向度的转变
■ 杨晓晖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进行了科学阐述和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四个实践向度的转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被动型走向主动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加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寻现代化之路,一批批政治力量不断尝试推动中国向工业化转型,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的理论初步形成,到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擘画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这是一个实践中逐渐开放、逐渐拓展和完善的现代化,是用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推进的现代化。
从外源式走向内生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但是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试图找到的中国现代化方案都是外源式的,即经济上完全效仿西方工业化路径,政治上完全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文化上完全尊崇西方文明。实践证明这些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共产党逐步找到了基于中国国情的内生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扎根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充分吸收西方现代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有益成果,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主张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从单一低度走向全面高质量。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存在对现代化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局限性认识。党在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逐步确立了立体多维的目标体系:从实现温饱、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渐次推进的动态发展格局。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正在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由一国全面发展到国与国共同发展的理念创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以物为中心走向以人民为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初,指导现代化建设的理念是快速恢复国民经济,这反映了当时急于改变落后现状的良好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蕴含着现代化内涵由物质向精神和人的素养等多层面的深度延伸,也表明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作者单位:中共东昌府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