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富农满“塘”彩

临清世纪花园家庭农场坑塘内,现代化养鱼装备一应俱全

■ 文/图 本报记者 赵宗锋


3月29日上午,走进临清市金郝庄镇金东村,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水平如镜、坡岸齐整的坑塘。周围路面硬化,装上了栏杆,有工作人员在栏杆外围浇水,准备种植花草。坑塘西侧,有人正在制作养鱼用的网箱。

“坑塘占地25亩,以前就是一个垃圾场。”金郝庄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袁自博说,从去年开始,镇上利用省级衔接乡村振兴推进区专项资金对其进行整治,打造美丽渔场,“初步打算养鲈鱼,坑塘里还要种藕,年底就能产生效益,群众积极性很高。”

村党支部书记金增山说,该项目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闲置坑塘”的模式,既能有效整治闲置坑塘,又能增加群众收入,还能壮大村集体资产,可谓一举多得。

在镇党委书记陈永志看来,治理废弃坑塘,还能促进乡村整治、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监测帮扶对象等低收入群体增收,有效巩固脱贫成果。

“我们将全镇推广、复制美丽渔场示范样板,不让一个坑塘闲置。”陈永志说。

坑塘东侧,是地面平整、干净整洁的小广场。金增山说,如今这个地方已经成了群众喜爱的活动场所,尤其是晚上,不少人在这里跳舞游玩。

临清世纪花园家庭农场内的坑塘,在鱼菜共生产业链的打造上,已经颇具规模。坑塘内,现代化的养鱼装备一应俱全,鱼儿欢快觅食,人们在风景秀丽的坑塘边游玩、休憩。不远处的循环水养殖车间内,鱼菜共生、种养循环,真正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四生一体。

“我们这里的无公害空心菜,都是论棵卖,一棵三块钱。”农场主王新旺的话里,有着掩饰不住的开心。

变闲为用、变丑为美、变废为宝,临清农村坑塘“三变”,是聊城近年来加强坑塘治理,建设美丽渔场,推动乡村坑塘渔业发展的典型示范。我市坚持“分类治理、一塘一策”的原则,盘活用好农村坑塘,让其由废弃闲置变为发挥公益职能、形成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有效资源,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并重、乡村治理与富民增收融合的新路子,典型做法被全国推广。

2023-04-0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9042.html 1 生态富农满“塘”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