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吨半粮” 科技有良方
■ 本报记者 赵宗锋
刷卡启动压力装置,一根根伸缩管从地下冒出来,顶端喷出三根水线,旋转着喷向周边的麦田。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像这样的伸缩管,有1371根。不远处,中心支轴式喷灌机“高高在上”,它的效率很高,50亩地7个小时之内就能浇灌一遍……3月30日下午,记者在高唐县姜店镇鲁庄村麦田示范方看到的信息化智能喷灌新设备,节水节能又精准高效,让人感叹现代农业设施之先进。
高唐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王洪峰说,这个示范方涉及耕地面积1000亩,实施全智能一体化喷灌工程,实现节水30%,节肥20%,示范推广济麦22、济麦44等15个品种。2022年,示范方小麦亩产670公斤、玉米亩产834.9公斤,两季单产之和达到1500公斤以上,已具备“吨半粮”生产能力。
所谓“吨半粮”,即一年两季亩产粮食1500公斤,其中小麦亩产650公斤、玉米亩产850公斤以上。
在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洪刚看来,实现“吨半粮”,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在使用现代农业装备之外,这个示范方充分发挥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作用,实行责任帮包制,包农户包地块,通过集中培训、发放明白纸、“村村响”广播、抖音短视频等方式,从新品种选用到规范化播种,从病虫害提醒预防到肥水管理,精准精细指导春季麦田管理工作。今年以来,服务团队在鲁庄村麦田示范方开展集中培训1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录制《专家播报》3期,录制抖音短视频4个,关键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实现稳粮保供,需要严守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我国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40万亩,整体创建一批吨粮县、吨粮镇,支持聊城开展“吨半粮”产能建设,打造沿黄“齐鲁粮仓”。聊城正抓住有利时机,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今年新建或改造高标准农田28万亩以上,2035年前完成高标准农田全覆盖任务。在推进“吨半粮”示范区创建上,今年计划建成高产田20万亩,各县(市、区)着力打造5000亩以上的高产示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