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起元草莓,为什么这样红?
■ 本报记者 曹天伟
本报通讯员 魏新茹 姚文珠
4月8日下午,告别连日阴雨天气,久违的阳光洒落在东阿县牛角店镇黄起元村326座草莓大棚上。这里,是聊城市最大的草莓种植和采摘基地。
从2009年起探索种植草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到如今年产草莓1500吨以上、年收益24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14年间,黄起元村依靠红艳艳的草莓完成了发展“逆袭”。“我们村种的草莓,有规模优势,有销售渠道,更有品质保证。”在村党支部书记尹承荣看来,黄起元草莓之所以这样“红”,关键靠的是底蕴和特色。
“高品质才是黄起元草莓的‘撒手锏’”
眼下,草莓已进入采摘期的尾声。在一座占地近3亩的草莓大棚里,4名妇女正弯腰劳作,挑拣成熟的草莓放进筐中。
一颗颗鲜艳欲滴的草莓,如红宝石般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我种的草莓叫‘红丹99’,个大饱满、口感香甜,一点也不愁销路。”说话间,棚主尹作贵和4名工人一起,忙着采摘起来。
随着品种不断丰富、品质越来越好,如今,黄起元草莓已经成为聊城乃至周边地区消费者心中的“明星产品”。
2009年,在外做生意的尹承荣回到老家,担任黄起元村党支部书记。凭借多年经营水果的经验,他和村“两委”一班人研究决定,带领村民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草莓增加收入。为了打消大伙的顾虑,尹承荣个人出资30万元,对种植草莓的村民提供资金帮助。当年,村里建起首批22座草莓大棚。此后,随着收益越来越好,村里的草莓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今已经发展到326座。
但在尹承荣看来,数量多不是最大优势,品质高才是黄起元草莓的“撒手锏”。为了提高产品品质,村里每年都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北上南下,学习管理技术、引进最新品种,村里的草莓从最初单一的“作合”品种,发展到“章姬”“佐贺”“桃熏”等优质品种,无论是口感还是外观都实现了全面升级。各个草莓大棚还配备了先进的水肥一体化和吊喷系统,过去需要3到4个人干完的活,如今1个人就能轻松完成,种植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在尹作贵家草莓大棚的一角,一间蜂房内“嗡嗡”声响个不停,不时有蜜蜂飞进飞出。这蜂房,也是村里所有草莓大棚的标配。草莓花授粉全部由蜜蜂完成,虫害主要采用物理防治和人工捕杀,为黄起元草莓贴上了“纯天然”“无污染”的标签。盛果期,每天有30000多斤草莓从这里发出,送往周边县市的超市、水果店等。
“把‘黄起元’招牌越做越大”
作为村里的草莓种植大户,村民尹峰每天除了要下棚管理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
因为靠近进村主干道,尹峰的7座草莓大棚成了许多游客的首选采摘地。每到节假日,到这里游玩采摘的人络绎不绝。“过年那几天,每天都有上百人来采摘,我这些大棚一天就能卖出去两万多元。”如今,采摘已经成了尹峰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几年,随着黄起元草莓的名头越来越响,到村里采摘的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为了守住来之不易的好口碑,村里对草莓产业实行统一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形成从育苗到栽培、从管理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闭环式”管理,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草莓产业园改造提升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打造集生态、休闲、采摘、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示范园区,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4月9日上午,在聊城城区居住的张建英带着家人来到黄起元草莓基地游玩。从济聊一级路转入进村主干道,一阵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道路两侧,梨树、山楂树等果树郁郁葱葱、花香扑鼻。不远处,一座座草莓大棚鳞次栉比,在阳光下蔚为壮观。“平时买草莓,都喜欢买黄起元的。这次到产地来,感觉真是不一样!”说话间,张建英和妻子、女儿一边采摘一边品尝,笑容满面。
越来越“红”的黄起元草莓,如今已经成为东阿县乡村振兴的一张重要名片。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黄起元村连续举办了三届草莓采摘节活动,引起强烈反响。“前几年由于疫情原因,采摘节活动暂停了。今年我们打算再次启动,把黄起元草莓的招牌越做越大。”谈起未来的发展规划,尹承荣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