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质赋能绘就文旅强市新蓝图
——我市首次重点文旅项目现场观摩见闻
■ 本报记者 赵宗锋 王培源
文旅融合,最怕什么?
答案恐怕是思维僵化、故步自封。
文旅产业是一个时尚产业,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跟上时代,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如今,我市正通过实施提质赋能计划,加快建设文旅强市,进而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聊城发展能级全面跃升。
理念更新
探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华葫芦文化园项目位于东昌府区侯营镇孙庄村,如今施工现场一片忙碌。
项目聘请陕西袁家村专业团队全程托管运营,将打造成中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的永久会址、中国国际象棋大赛的举办地、中国最大的葫芦交易市场、国内唯一单体最大的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尤其是在餐饮民宿区,将打造聊城首家大型实景沉浸式美食综合体,采用悬“葫”即“食”沉浸方式,汇集天下美食,让游客享受互动性、沉浸感、代入感的就餐体验。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旅产业的市场需求、运营理念、开发模式等也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全面更新思维理念,探寻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开发区打造的城市书房项目,利用国际会展中心闲置资源,拓展了城市阅读空间,设有免费借阅区、图书销售区、简餐交流区、会客厅、非遗展示区等功能区,可满足市民阅读、休闲、娱乐、会客、文化交流等多元精神文化需求。
理念一新天地宽。临水楼台民宿、滨河民宿、四时主题民宿、沐风里民宿……近年来,我市逐步打造的特色民宿集群和露营基地、星空帐篷等跨界住宿业态,以及沿大运河、黄河、马颊河、金堤河等打造的特色景观廊道,都让游客有了更好更新鲜的住宿体验。
融合共生
拓宽文旅产业新空间
在大运河东关片区的米市街,花艺店、民宿、艺术餐厅、文创工作室、密室逃脱、剧本杀等10余种新业态让观摩团大开眼界。在这里,用时尚元素提升品质和调性,用现代消费理念引流现代游客,大大提升了街区对现代青年一代的吸引力,成为聊城市旅游地标打卡地和时尚文旅消费引领区。
在高新区,即将开街的“月季里”特色文旅商业街区,瞄准“文旅百花园,城市会客厅”定位,致力打造集家庭欢聚中心、商务接待中心和年轻活力中心功能于一体的“微度假胜地”文旅休闲品牌。在这里,有“月月有花开”的公园美景入目,有“冬吃羊肉夏吃龙虾”的特色美食入腹,可在音乐酒馆放松身心,可在“月球主题”民宿入眠,还能实现一站式无忧带娃、健身休闲、购物娱乐。
在东阿,在建的东阿县鲁商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充分融合东阿历史人文、城市特色、旅游产业和城市功能,致力于打造以阿胶、音乐、杂技、美食等场景体验为特色,涵盖购物、餐饮、商务、养生、旅游等多功能的文旅综合体。
高新区的民慧·学谷项目,汇集航天科技馆、国学文化馆、红色教育馆等场馆集群,是全国首个五育融合素质教育综合体。其中,航天科技馆自2021年10月1日开放以来,累计已接待散客及游研学学生12万人次,辐射范围包括济南、菏泽、泰安、德州等城市。
融合共生,方能魅力十足。近年来,我市积极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着力丰富文旅供给,拓宽文旅产业新空间,打造了一批新的网红打卡地和消费增长点。
品质提升
特色旅游迸发新活力
在茌平区佳乡田园综合体一期项目,正在研学的孩子们,有的在织布,有的在磨豆腐,他们笑着闹着,一脸兴奋。该项目依托现代高效农业及循环农业,以双碳经济、林下经济、农业新能源、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户外拓展、研学教育、田园度假、养生康养等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产业富、环境美、文旅强”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
乡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特色产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现代园区”等新模式,通过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推动特色旅游迸发新活力。
同样是在茌平区,博览馆改造升级项目正着力打造全市首个集党性教育、廉政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场馆;在开发区滨河野生动物世界乐园,近两年建设了省内最高、横跨度最大的双子塔,省级特检游乐项目、省内最长的空中轨道,省内最长的旋滑梯等娱乐设施,是鲁西地区最大的无动力亲子游乐园……紧跟消费新趋势,打造旅游新供给,当前,我市正以产品创新引领和拓展市场需求,推动旅游消费全面升级。
一次集中观摩,让大家看到美景、看到特色,更看到了聊城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这是一次“破题”,更是一次“加速跑”。只要我们立足资源优势,不断更新思维观念,进一步坚定文旅产业大发展的信心,我们完全有资源、有条件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上抢占先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