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绿染新希望“竹”梦新聊城

第二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暨“以竹代塑”黄河流域首届竹产品展示会综述

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签订竹子种质资源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南竹北移”服务站揭牌

与会领导和专家参观“以竹代塑”黄河流域首届竹产品展示会

■ 刘庆功

碧波漾湖面,清风响竹林。

四月芳菲,春和景明。东昌湖畔,百竹园里,一幅别开生面的生态画卷迎面铺开。这正是“南竹北移”彰显出的无穷魅力,也是我市在融合生态、景观、文化和产业为一体的这项影响深远的“南竹北移”工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之一。

作为在第一届中国“南竹北移”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术经验交流会上确定的“南竹北移”学术会议永久会址城市,4月13日—16日,我市迎来了第二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暨“以竹代塑”黄河流域首届竹产品展示会。会上,来自中国林学会、国家林草局林业工作总站、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等全国、省、市的林学专家学者云集江北水城,回顾和总结“南竹北移”工作的成绩与经验,交流和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南竹北移”工作的新技术、新模式,以新思路、新业态、新举措,扎实推进“南竹北移”“以竹代塑”协同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南竹北移”服务站揭牌,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开馆,“以竹代塑”黄河流域首届竹产品展示会开幕……除了先期已经获得“南竹北移”学术会议永久会址的殊荣之外,在本届会议上,聊城“南竹北移”工程又取得新进展。这些要么是“国”字头的机构、场所落户聊城,要么是具有开创性的展会在聊城举行,无不证实了聊城在“南竹北移”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深入挖掘“竹文化红利”

在推进新时代“南竹北移”工作中,聊城既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聊城的竹文化源远流长,唐代吕才发明管乐器“尺八”,流传到日本,广受欢迎。高唐县建有“尺八馆”。明清时期,沿古运河的临清市、阳谷县张秋镇编织加工的竹木器十分畅销,形成历史上颇有名气的“竹竿巷”“油篓巷”,至今位于临清市的“竹竿巷”仍有不少店铺在做竹编织产品的生意,“竹竿巷”也是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竹作诗闻名的郑板桥,其在莘县古城的纪念地被公布为莘县文物保护单位。

我市是北方引种栽培竹子较早的地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临清、冠县、莘县等就陆续开展引种栽培试验。临清市引种的淡竹、早园竹、黄古竹等品种,成功获得扩繁,北京、河北、济南等地均引种栽培。

2000年左右,随着“南竹北移”构想的提出,竹子引种栽培试验在北方多地展开。聊城是当时的先行者之一。从那时起,竹子在我市逐渐成为优选绿化品种之一,或用之障景、或用之配景、或用之夹景,竹子栽培范围逐步扩大。聊城百竹园引种栽培竹子品种70余个,成为我国北方城市中竹子品种最多的栽培地。竹子行业专家表示,聊城和临清竹子的发展历史及引种栽培情况在“南竹北移”课题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2年,我市在黄河沿岸、黄河故道国有林场栽培了竹林300余亩,引种栽培品种14个。2023年,我市选择适宜竹子品种,在国有林场实施杨树、竹子混交林130亩,探索推进国有林场森林质量提升新模式。

目前,聊城的竹竿市场也较为发达,竹竿用量较大。聊城是全国大棚果蔬生产大市,全市有130余万亩大小拱棚使用竹木结构,竹竿用量总价值巨大。

这些引种栽培竹子的生动实践是我市“南竹北移”工作交出的亮丽答卷,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竹竿的大量应用也为我市在“南竹北移”工作开展中奠定特殊地位提供了加分项。

同心共绘“美好竹蓝图”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南竹北移”服务站成立,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开馆,“以竹代塑”黄河流域首届竹产品展示会开幕,现场考察指导聊城百竹园可持续经营,第二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启动,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相关单位签订竹子种质资源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六届五次常务理事会全体会议召开,“以竹代塑”原竹及竹产品企业对接座谈会举行,赴临清市、冠县、高唐县现场观摩指导……本届会议可谓日程紧锣密鼓,交流收获满满。

新落成的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位于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湄河路。馆内展示了聊城竹文化及“南竹北移”发展历程,“聊城竹迹”“乡村竹景观”等展区详细介绍了聊城目前主要竹类种植品种及竹产业发展规模、未来展望。该馆的开馆,是从文化、生态、景观方面整体推动“南竹北移”工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南竹北移”工作又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也体现了聊城坚定推进“南竹北移”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第二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的重要一环,为期3天的“以竹代塑”黄河流域首届竹产品展示会在聊城水上古城南城门广场举办。在展示会上,品类繁多、做工精美的生产生活类、工艺类竹产品集体亮相。来自安徽、浙江、四川等地的多家竹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为深化南北方“以竹代塑”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

聊城百竹园是在昔日500亩盐碱涝洼废弃地上建成的,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城市建成区中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竹子栽培地。这一竹林盐碱地生态修复模式为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样板,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在学术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就北方竹林的历史演变、现状与发展,山东省“南竹北移”研究与实践,竹子在景观生态建设中的科学应用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等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现场观摩指导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对临清市宛园竹林应用、竹竿巷竹制品加工,高唐县竹杨混交林试验、吕才纪念馆,冠县柳林镇武训纪念馆竹林景观应用、冠县竹杨混交林试验等进行了观摩。通过观摩,与会专家深切感受到了竹子在北方园林绿化及生态景观建设中的科学运用,以及聊城“南竹北移”工作不断走深走实的坚实步履。

全国“南竹北移”学术交流会议2020年、2021年、2023年连续3年在我市举办。今年的会议内容更加丰富,协同推进“南竹北移”“以竹代塑”,推进竹子生态景观与竹产业融合发展,与会专家学者也对我市发展竹产品、推动竹产业,大力宣传和弘扬竹文化表示了一致认同。这些都为聊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竹北移”工作,将“南竹北移”工作作为推进“六个新聊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峰表示,聊城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把竹生态、竹产业、竹文化科学融入全市生态保护发展规划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书写好新时代“南竹北移”工作的聊城实践、聊城样板。

2023-04-17 第二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暨“以竹代塑”黄河流域首届竹产品展示会综述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9849.html 1 绿染新希望“竹”梦新聊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