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土地唤醒记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周士刚
“现在,我们的智能挖掘机项目即将进入施工收尾阶段,7月份即可投产。”4月13日,山东海菲特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翟振海看着紧张忙碌的施工现场,语气中满是喜悦,“正是由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昌府区分局的努力,才让我们这一项目迅速落地。”
海菲特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全球小挖机用户,“自己生产、品质可控、下单即发、立等可取”是其经营特点。东昌府区缺乏生产小型挖掘机、微型挖掘机等方面产品的领导者,而海菲特重工瞄准商业空间,专注于大企业不愿做且小企业做不好的领域,侧重生产5吨以下的微小型挖掘机,填补了市场空白,展现出“小机械”的“大智慧”,对于该区经济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2022年,海菲特智能挖掘机项目入选市重点项目,东昌府区积极为企业规划选址。通过综合考虑筛选,结合批而未供土地处置,东昌府区将视线聚焦到纬三路南、经五路西地块,此地块原投资方因资金短缺导致项目没有真正落地。
自收到海菲特项目的材料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昌府区分局立即对该项目先行完成环境、经济、能耗等控制性指标,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第一时间执行简化后的供应新流程,能容缺受理的容缺受理,确保了项目第一时间落地。
翟振海还清楚记得该项目落地时的情形:去年5月27日,市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会议纪要确定起始价;6月14日,市政府对其出让方案进行批复;6月24日,发布出让公告;7月28日,摘牌;8月10日,签订出让合同。“我们这一项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地开工,正是得益于他们的优质高效服务。”翟振海说。
批而未供土地作为存量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盘活利用对增强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和市场化配置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东昌府区切实加大批而未供土地的消化利用处理力度,加快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和重大工程建设,切实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海菲特项目正在施工,预计6月底可竣工,竣工后即开始投产。“这一项目亩均产值不低于400万元,亩均税收不低于19万元,并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昌府区分局副局长刘凤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