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味儿对话聊城味儿

——尚书房首次文化交流活动见闻

■ 本报记者 侯莎莎

“深居水城,尚书有聊”,这几个字印在东昌湖畔4月22日新开的书店——尚书房的标牌上。聊,有依赖、安身立命之意,其中无疑有人文关照的意味。

4月22日下午3时,一场以“山东味儿对话聊城味儿”为主题的对话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窗含西湖水,坐临光岳楼。”尚书房有开在高处的透明玻璃纵长窗,凭栏远眺西侧的东昌湖,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从书店后门的廊道处,可望见光岳楼。这家书店似乎与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发生了关联。

漫卷书香和旖旎湖水之间,这场对话的主角是美食纪录片《搜鲜记》总策划、总领队王老虎,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赵勇豪。

王老虎带新书《山东味儿》而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二季总顾问沈宏非这样推介《山东味儿》,“一部重建鲁菜庙堂于田野的雄心壮志之作”;赵勇豪的《聊城风物记》,记录了聊城风物,致敬聊城匠人。山东味儿对话聊城味儿,注定会在和而不同中燃起碰撞的火花。

《山东味儿》今年2月出版,其中涉及聊城的文章有三篇:《爱上一颗玲珑剔透的聊城空心琉璃丸子》《捶鸡面:山东最好吃的一碗面》《一个风搅雪的聊城呱嗒》。

“来过聊城无数次。”王老虎说,“我和聊城缘分极深,在书中也给予聊城更多的笔墨。”

曾经,央视的《中国味道》栏目在全国寻找传家菜,王老虎把以制作空心琉璃丸子见长的聊城厨师高文平推荐过去,让更多人知道了山东这道既好看又好吃的菜。

对话中,二人提到最多的是运河。聊城坐拥贯通南北的运河商埠钞关,“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为“江北一都会”,商贸繁荣,人民富足,美食汇集创新自有道理。

德国作家梅克勒在《宴饮的历史》中写道,“飨宴的历史是人类的发展史,反映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衍变。”比如临清,可从口味的变迁中体味曾经的繁荣、人员的流动。

活动现场,《一个风搅雪的聊城呱嗒》的主角——老彭,作为神秘嘉宾来到现场。文章中这样描述老彭,“很多做呱嗒者,都为省劲或者提高效率而去油煎或者油炸,他还依然坚持用煎烙再烘烤的老传统制作呱嗒。”

“或许,费工、费时、费料,永远是美味的准则。”赵勇豪说。

为致敬聊城匠人,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工作人员将两捧花束送给老彭夫妇。

如何让聊城味道走出去,是这场对话关注的重点。在场的听众有不少是聊城知名餐饮品牌负责人,在听王老虎讲述美食游历过程中,学习餐饮精细化表达的方式。

鲁菜的推广与文化底蕴有关,须实现品牌突围。而聊城作为“两河明珠”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如何讲好聊城餐饮故事?如何建立新的聊城风味?如何将聊城美食品牌打出去?成为到场嘉宾共同思考的问题。

寻根,向民间、向文化深处挖掘,将本地特色餐饮提炼出来,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精致席面,呈现具有本地特色的味道;走出聊城,面向全国开设聊城美食主题餐厅,让更多人了解聊城,爱上聊城,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

独立书店在传统书店中独树一格,特点有三:无所依附,人文关照,持之以恒。作为城市新地标的尚书房,无疑具有独立书店的特点。

这家独立书店或许可成为市民探求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这座城市的文明之光。

2023-04-28 ——尚书房首次文化交流活动见闻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0539.html 1 山东味儿对话聊城味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