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爱上写作
■ 赵杰安
有人在阅读中寻找内心的静谧,有人在阅读中丰盈自己的灵魂,有人在阅读中重塑坚强的意志……作为一名教师,我喜欢在阅读中激发灵感、学习写作,发现人世间的真善美。
读高中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深爱着王小波的小说、余秋雨的散文。高二上学期,我在《聊城日报》发表了一首短诗,虽然稿费还不够刻一个签名章(那时邮局规定取稿费需要盖签名章),却点燃了我写作的热情。后来,我陆续在《少年文艺》《散文诗》《涉世之初》等杂志发表过一些“豆腐块”。
刚刚任教那会,我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写作,但还是习惯逛逛书店。除了新华书店,我常去健康路的致远书店(目前不知所终)去淘书,余华的《活着》、余杰的《火与冰》、柏杨《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林语堂《秋天的况味》……那儿的书物美价廉。至今我还记得一本叫《蒙面之城》的书。那是作家宁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出身书香门第的马格舍弃了上流社会的生活,辗转流浪到西藏、深圳的故事。《蒙面之城》非常真实地叙述了青春的躁动、对世俗的反抗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那本书教给我去做真实的自己,不骄不嗔不迷茫。
慢慢地,我开始见缝插针写点东西。平日里教书,教材里就有很多散文能引起共鸣、给人启发。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深情地缅怀了给予自己无私关爱的母亲,对我触动很大。我想到母亲曾在艰苦的岁月里勉励我们读书、想方设法给我们做好吃的,感动之余,写了一篇《母亲的昨天》,有幸发表在《聊城晚报》一城湖副刊。读给母亲听,她也是泪眼婆娑。
阅读中,我强烈地感受到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真实。木心在《上海赋》写上海人泡澡堂子,“干巴巴、光致致的上海人,像缴械的败兵,狼狈窜入浴池”,毫不客气,入木三分;倪匡写过一篇《只好说是缘》,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怎样产生的,文章结尾写道“不必说什么珍惜情谊这类的废话,有情义的人自然都知道;没有情义的人,对他们说了也等于白说”,返璞归真,醍醐灌顶;“人间清醒大师”蔡澜写过一本书《乐游人生》,囊括旅游、老友、美食、美女和美剧等,篇篇短小精悍、生动幽默,说起话来从不掩饰,一针见血……受名家的启发,业余写作的时候,我以真实、真情为圆心,所选的素材也多元起来,写身边小人物的有《老胡,你要加油》《老腿》;写人生感悟的有《像骑行那样去生活》《删繁就简过生活》;写美食的有《天冷吃地锅》《食物恋》;也写阅读的感受,如《美文如“单品”》《风吹哪页读哪页》……
我读小说、散文,也读诗歌。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我认为,首先写诗的人得是灵秀的。“树准备好绿/花准备好香/蚕准备好茧/鸟准备好翅膀/我准备好爱和力量”,这是诗人冰川作品《朝圣的路上》中的诗句。在《鲁西诗人》《齐鲁晚报》《诗刊》等报刊,大家常能读到她的佳作。冰川老师的诗句总是能写出她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个性解读。读她的诗,你总能感觉到生活的诗意,心中永远涌动着对生活的热爱。曾经,冰川一家、老耿一家、老胡一家和我,租住在城乡接合部的一个大杂院,彼此熟识,仿佛一个大家庭。生活的清苦,浇不灭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冰川老师和其爱人的浪漫,是大家公认的。后来,我以冰川老师的生活为素材,写成一篇散文《把日子过成诗》,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
以旅游的心态阅读,我收获着阅读的快乐;以思考者的角色来写作,尽管作品不多,我并不着急,只是在流逝的光阴里享受着推敲和等待的快乐。自己的文章被发表,我会很开心,高高兴兴拿着稿费到当当网、地摊上淘自己喜欢的书。如果文章不发表,我也不气馁,会静下心来读更多的书,静待与每一位作者思想碰撞迸发的灵感到来,然后像火一样点燃自己。
我思故我在,阅读、写作是一种生活态度。其实,阅读的内容除了包罗万象的书籍,还可以是父母兄弟、梅兰竹菊、星辰大海……阅读没有边界,写作也无止境。爱阅读,也爱写作,在文字的世界里漫步,是一件很“滋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