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分”出绿色新生活

——探析迈向“无废城市”的聊城实践

市民在垃圾分类智能屋投放垃圾

■ 文/图 本报记者 岳耀军

5月29日上午8点多,家住东昌府区柳园街道柳园小区的李凤琴拎着一袋厨余垃圾,来到小区垃圾分类智能环保屋,动作娴熟地刷卡投放垃圾。“养成习惯了,每天早晨吃完饭,出门就把垃圾送到这里来。”李凤琴说。

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我市牢牢抓住宣传教育引导这个关键,积极探索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报刊、电视、条幅、宣传栏、宣教基地、新媒体等形式,持续不断地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教育引导,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

我市还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开展主题宣传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从每个家庭做起,树立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如今,垃圾分类已从“新时尚”转化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习惯。

对市民来说,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最直观的变化,是小区环境卫生的改善。“原先,不少人将破纸箱、酒瓶等垃圾堆放在楼道内,积攒多了才卖掉,弄得楼道内满是异味,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自从小区有了环保屋,大家可随时将这些‘破烂’拿来变现或兑换积分,太方便了。”李凤琴说,现在楼道内干净了,小区环境也好多了。

截至目前,聊城市城区和县城所有公共机构、1649个居民小区已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改造或新建生活垃圾分类房(亭)3265个,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宣教基地5处。

生活垃圾中转站是连接垃圾投放源头和处置终端的中间一环,而提起垃圾中转站,人们就会联想到污水横流、臭气扑鼻的场景。不过,聊城市城区的各个垃圾中转站却是另一番景象:垃圾收运全封闭,垃圾不落地,中转站内外无杂物、无刺鼻气味,垃圾日产日清。

每天清晨,负责垃圾清运工作的布师傅便驾车抵达二干路一处垃圾中转站。倒车、自动挂钩、升箱、卡位……不到5分钟时间,重10吨、全部密封的垃圾压缩箱便被拖上车辆。半个多小时后,这车垃圾将被运送至聊城康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在那里,经过发酵、除湿等预处理流程,这10吨生活垃圾将被用于发电和制作砖材料。

“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任何废物的城市,也不是完全杜绝垃圾废物的产生,而是通过有效管理,促进固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实现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目前,全市现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6座,日处理能力4200吨;餐厨垃圾处理厂2座,日处理能力350吨,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对清运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到100%。

“今年1—4月份,我们共处理生活垃圾10万吨,发电量3500万千瓦时。”聊城康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办公室主任王召勇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不仅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还推动我市生活垃圾处理从填埋到绿色焚烧的变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023-06-02 ——探析迈向“无废城市”的聊城实践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2437.html 1 “分”出绿色新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