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科技之光照亮治黄之路
——记“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吕延昌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当我们的科技成果应用于黄河治理,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这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大家都来关爱黄河、保护黄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5月30日,在市委宣传部举行的2023年度“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记者见面会上,“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莘县黄河河务局高级技师吕延昌与大家见面交流。
吕延昌是第二代治黄人。小时候,他常常跟随父亲到黄河堤坝上玩,喜欢看滚滚黄河水、听隆隆拍岸声。
“多年后,我踏上工作岗位,充分了解黄河历史和治黄知识后,认识到保护好母亲河,需要一代代治黄人接力奋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黄河治理和保护是分不开的,是相辅相成的!”吕延昌说,聊城黄河段位于游荡型到弯曲型河段变化区域,河势变化复杂,主流摆动不均,如遇暴雨,直接威胁到黄河下游聊城段防洪工程的安全。他决心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黄河的保护治理中,用执着和智慧守护黄河安澜。
几十年间,人民需求日益提高,治黄理念和技术显著提升。父亲那个年代,治黄工作以防汛为主。如今,治黄工作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黄河已然从“害河”变成了“幸福河”。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今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标志着黄河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水旱灾害防御有了法律依据。这些让吕延昌干起工作来更有劲了。
如今的黄河,经过调水调沙已经逐步实现冲淤平衡,河道生态保护得到提升,水资源利用更加规范,信息技术正与治黄业务深度融合,让黄河防汛更加智能、更加精准。小时候,吕延昌听父亲讲沿堤群众背着窝头、推着独轮车、喊着硪工号子去复堤的故事;如今,吕延昌跟父亲汇报他带领创新团队成员投身于数字黄河基础数据的录入、防洪工程标准化建设、调水调沙期利用卫星云图及无人机巡察河势、利用智慧黄河平台、“智巡”App为防洪工程保驾护航等工作。听到这些,父亲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作为守护黄河的高级技师,吕延昌还分别担任着“吕延昌创新工作室”、山东黄河首席技师工作站、聊城黄河基础创新团队技术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行业省部级科技奖13项,厅局级科技奖20余项。他先后获得了全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岩土)水利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河道修防工高级技师资格,是山东黄河防汛抢险指挥专家、山东黄河首席技师、聊城市首席技师、聊城市科技智库咨询专家。
老一辈人缺少机械设备,治理黄河凭借的就是双手,靠的就是人定胜天的信念。“虽然科技发展让治理黄河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但前辈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能丢掉,这才是治理黄河最强有力的武器。”吕延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