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试验“风干仓”
他的小麦提前5天开镰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6月5日,东昌府区闫寺街道辛王村。夏风阵阵,成片的麦浪在田野间翻滚,目之所及尽是金黄。
“这就开割了?今年咋这么早?”
“老话说,麦子‘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麦收不等人,早一点儿就多收一点儿。”
“这收回去咋晾晒啊?存起来不得发霉啊?”
“听说他家有个啥粮仓,能通风,不然,麦子那么湿,卖给谁去?”
田间地头上,两位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小声嘀咕着。他们眼前这片麦田属于辛王顺丰家庭农场。此时,农场负责人王伟正开着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
“今年提前5天开镰收割,主要是为了测试一下我的新发明,看它究竟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驾驶收割机跑了个来回之后,王伟的白T恤衫上沾满了尘土,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他大声解释着自己提早收割的缘由。
2015年,90后王伟离开城市回到农村。“他流转了1200亩土地进行粮食种植,同时又为周边2000多亩土地提供托管服务,绝对是我们这里的种粮大户。”趁着片刻休息时间,受邀前来帮忙收麦子的农机手黄振强,指着自己的小伙伴,颇为骄傲地说。说起王伟的新发明,他眼里泛起一丝亮光:“这次如果试验成功,对普通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来说,绝对是件天大的好事。”
那么,他们说的新发明,究竟是什么?
长3.2米、宽1.5米、高3.6米,浑身由铁板焊接而成,表面挖出密密麻麻的小洞。今年初,在辛王顺丰家庭农场办公基地“冒出”这样一个外观奇特的设施,吸引了许多过往行人的注意。这便是王伟所说的新发明——粮食自然风干仓。
“去年底,我就开始鼓捣这个东西。设计过程中,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姜新给予了关键的技术支持。要说发明的初衷是什么,其实就是想在麦收期间,让种植户掌握更多的主动权。”王伟顺手抓起一把刚收回来的小麦,详细介绍这个发明的由来。
“每年麦收,大家都要和天气抢时间。如果遇上阴雨天气,小麦被雨水浸泡后,容易发霉或成为芽麦,售价会明显低于正常小麦,从而影响种植户的收入。”王伟指着那个造型独特的风干仓说,有了这个设备,种植户遇到恶劣天气,可以提前三五天收割小麦,然后放入风干仓中储存,便可避免出现芽麦。
村民口中的“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意思是小麦九成熟时收割产量最高,若等到十成熟时收割,则很可能损失一成收成。因为小麦在成熟末期,茎秆、叶片枯黄,籽粒停止灌浆,但植株所需能量来源于籽粒中存储的物质,导致小麦籽粒减重。同时,十成熟时收割,也容易断头掉穗,籽粒抛洒,造成损失。
“提前收,就为了让小麦增产、增收。你看它上面的小洞可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不耗电、不烧油,自然风干即可,所以,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粮食自然风干仓’。”王伟介绍,这样一个粮仓,完全是自己设计制作完成的,所有成本加起来不足5000元,可以盛放7500公斤小麦,“如果这次试验成功,我会将制作方法无偿传授给种植户,让他们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正午时分,王伟和黄振强又开着收割机跑了几个来回,一吨左右的麦粒收进了装载车。一番操作之后,装载机伸出长长的“手臂”,对准风干仓的入口,将金黄的麦粒倾倒进去。王伟的父亲王玉顺看着儿子的新发明,脸上不觉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