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有所扶让城市更温暖
——聚焦我市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身穿绿色制服的交警铁骑、蓝色服装的蓝天救援队队员、黄色服装的外卖小哥、红色马甲的社会救助志愿者……6月14日一早,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几方人员站成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方队。
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救助”。6月14日,在第11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来临之际,聊城市2023年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暨夏季送清凉活动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举办。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为群众发放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宣传页,展板上张贴着当前需要救助人员的详细信息。
今年6月19日是第11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主题是“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举办“开放日”活动,目的是宣传贯彻救助管理政策法规,展示工作成效,进一步让广大市民群众了解救助管理工作,参与救助工作,提高社会救助工作公众知晓率。
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合作、市县联动、社会参与”的救助管理体系。在建立健全全市民政部门牵头,公安、城管、街道、社区参与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巡查劝导机制基础上,我市于2022年初,建立起由1个市级救助服务中心、11个县(区)级救助点、135个乡镇(街道)临时救助点、6000余个村级救助咨询引导点组成的四级救助管理网络,通过区域性救助管理服务机制,充分整合市中心城区救助资源,明确各级救助工作的侧重点,提升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目前,我市3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5个公益慈善组织、10余支志愿服务组织,都参与到街面劝导和救助服务,组建起由快递员、环卫工人、公交车出租车司机、交巡警、外卖小哥等组成的日常寻找流浪乞讨人员的志愿者和救助政策的宣传者队伍。同时,通过主动救助、快速救助、分类救助、延伸救助、联动救助五种救助方式对全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托起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底线。
放眼水城大地,越来越多的爱心单位、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中来,在这个夏季用爱心为流浪乞讨人员撑起一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