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123”工作法,茌平区纪委监委——

当好营商环境“护航人”

■ 本报通讯员 方丽

茌平区纪委监委围绕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责任、作风、纪律问题,强化政治监督,推行“123”工作法,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健全立体化监督体系,助推总投资40.26亿元的7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聚焦一个靶向监督

全方位惩治破坏营商环境“蝇贪”

茌平区纪委监委将营商环境提升优化作为政治监督重点内容,设立护航优化营商环境监督监测点,开展“纪企‘廉’动 清风同行”廉洁教育活动,推出“茌心护企 优化营商环境”访谈专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强化与信访部门、“12345”政务服务热线的信息共享,贯通融合审计、统计等各类监督,着力构建统筹衔接、相互协调的监督格局,攥指成拳凝聚监督合力。今年以来,汇总梳理22件损害营商环境的问题线索。

畅通诉求通道,起底问题线索。向100家规上企业发放《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表》,将20家相关职能部门列为主要测评对象,将政令不畅、履职不力、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12项内容作为主要选项,收集并向职能部门反馈企业诉求5项。公开受理对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有关监督意见。区纪委监委上线“码上举报”新渠道,发布“码上举报”二维码,最大限度方便和服务群众,及时发现、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以来,共排查损害营商环境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10条,查办典型案件4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人。

“正负”两项监督机制

唱响督责主旋律

深化运用“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双问责”监督机制。建立监督问题“负面”台账清单,通过清单化明责、台账化履责、制度化督责,夯实区委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区直部门单位的行业责任、监管责任,跟进督促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

完善常态化保护激励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机制,严肃查处诬告陷害,激励干部在护航营商环境工作中担当作为。建立与公安、信访等部门的线索移送、联合惩戒机制,严肃查处阻碍项目建设、损害发展环境的诬告陷害行为。建立常态化澄清保护机制,对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及时开展澄清正名、消除负面影响,营造干部敢为、企业敢干、群众信任的良好发展环境。2022年以来,涉及营商环境领域容错纠错4名干部,为2名干部澄清正名。

运行三种监督模式

一体推进“查—改—治”

为精准发现各驻点监督单位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各派驻纪检监察组重点围绕工作作风、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廉洁从政等方面“点题式”监督检查,紧盯被监督单位优化服务“关键点”、内部管理“薄弱点”、问题易发“风险点”。今年以来,共发现驻点监督单位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21个,提出改进工作意见建议12条。发挥系统优势,健全“组组”协同、“室组”联动、“室组地”联合协作机制,深入企业、项目一线,确保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精准发现、靶向解决。

各派驻纪检监察组采用实地走访、现场询问、座谈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通过抓准廉政风险点、抓准关键岗位、抓准问题难点,深入项目一线,了解掌握项目落地中的“中梗阻”,发现并着力纠治政务服务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项目高质量落地。驻项监督期间,发放营商环境调查问卷200余份,座谈交流168人次,整改问题32个,容错纠错1人。

下沉式监督抓作风、强服务。对综合行政执法、政务服务情况开展明察暗访,深入园区一线,面对面倾听企业心声,收集意见建议,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查找在权力运行、主体责任落实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推动职能部门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质效。通过下沉式监督延伸监督触角,接收问卷回复6份、意见建议20余条,倒逼作风转变,强化责任落实。

2023-06-26 推行“123”工作法,茌平区纪委监委——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3398.html 1 当好营商环境“护航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