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科普课堂搬进田野林间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6月30日,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清风徐来、绿意盎然,在清脆动听的鸟鸣声中,一堂生动有趣的科普课开讲。

“森林是一把天然的‘遮阳伞’,也是一台天然的‘加湿器’。炎热的夏季,森林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分,水分在空气中挥发会吸收热量,这样就可以降低森林区域的温度……”聊城大学教师刘慧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32名初中生科普森林知识。

“果然是这样,这里就是比外面凉快许多。不像在大街上,吹的风都是热的。”

“原来也知道森林里温度低一些,但今天听了老师的讲解,才明白其中的原理。”

刘慧娇的讲解刚结束,来自东昌府区广平镇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马振君,便和同学互动交流起来。

之后,聊城市林业发展中心工程师郭亚楠精心设置的有奖问答环节,将科普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森林按用途分类,可分为哪几种?湿地内植物资源众多,请列举出三种……”郭亚楠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每次话音刚落,同学们便争先恐后举手抢答,声音响亮而自信。

如果说“生态绿”是林场最精致的妆容,那么“精神红”就是它最亮丽的底色。

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北部,有一处历史遗迹。五棵参天法桐围抱着一口老式敞口人工深井。这一景观被后人称为“五桐抱井”,它见证了革命战争时期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1931年,茌平县张天锡庄的张化夷一家,勇闯沙荒谋生,在这里种下万株树苗,开辟了一个茂密的林场。‘七七事变’后,张化夷按照党的指示,组建地方抗日武装。武装指挥部就设在这几棵大树下的水井旁。1939年,侵华日军偷袭该林场,将指挥部房舍全部烧毁。1945年9月茌平解放后,张化夷将林场捐献给国家,林场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现在的规模。”解说员的讲解声情并茂,同学们听得热血沸腾。

“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英雄!”马振君的话语铿锵有力,道出了30多名学子的心声。

作为山东省科普基地,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是聊城地区第一个国有林场,林场总面积2130亩,其中林地面积1800亩,相当于167个足球场那么大,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林场有杨树、法桐、柳树、白蜡、枣树等几十个树种,如今,苹果、梨等果子已挂满枝头,静待丰收。

2022年,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表彰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多年来,该林场紧紧围绕生态公益型职能定位,大力造林绿化,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科学防控森林病虫害,严防森林火灾,加大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越来越好。“每年都有160余种、上万只珍贵鸟类来这里繁衍生息。苍鹰、红隼、苍鹭、草鹭等成群结队,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雅雀在林中也时常出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场长王吉贵看向林海深处,言语间满是自豪。

“这次活动,就是让孩子们更好地去了解森林,了解我们的林场有哪些树种,有哪些珍稀鸟类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保护环境,最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聊城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喜军坦言,这样一个搬到田野林间的课堂,涵盖了基本的科普知识,同时又讲述了孩子们身边的经典红色故事,效果显著、意义重大。

2023-07-0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3708.html 1 科普课堂搬进田野林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