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艺的展示 思想的震颤
——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市民开放日走笔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在面花制作展区的一个展台上,一组1米多高的花馍组合颜色如同汉魏石雕,中间部分是高高的、由一层一层花糕组成的圆柱形,从上到下竖排着四个红色大字“祖国万岁”,环柱是向上奔腾的五条龙,最上面一层围绕着一圈芍药花,五只小狮子簇拥着一座缠绕龙的华表,华表柱头上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众多市民围着花馍拍照,并向来自陕西韩城的制作者、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花制作技艺教学基地讲师王利贞请教具体含义和做法。
“秦川八百,馍馍最盛。中间这个花馍一共9层,旁边有5条龙,象征九五至尊,狮子代表了保护神。这些用了大约150多斤面,还用了红枣、花生、核桃等,寓意丰富。我们6个人花费了8天时间才完成。”王利贞笑着说,这个作品表达了技艺传承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7月3日,是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总决赛的市民开放日,500名市民走进市委党校的作品展厅,近距离欣赏参赛选手手工刺绣、手工编织、手工剪纸、泥塑、面花和农民画的优秀作品,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绽放的璀璨光芒。
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是专门面向农民设立的全国性技能赛事,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服务乡村振兴,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搭建的一个平台。大赛将比赛、展示、体验、观摩相结合,同步举办观赏度高、互动性强的技能展示、绝技展演、技能人才建设成果展示等活动,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技能魅力,有利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注重农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真是巧夺天工啊!”在面塑作品《百鸟朝凤》《金羽呈祥》前,市民们纷纷发出惊叹声;在手工编织作品《地动仪》前,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这幅作品通过平绣的技法展现了作者的生活状态,是农民在他们生活中真正的体现。他们创作和展览的作品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而且展现了现实情况。”在刺绣展区,辽宁鞍山的满族选手张秀民的刺绣作品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宏复博士向刺绣爱好者讲解,“好的作品必须具有时代性。比如说,以前我们讲石榴,寓意就是多子多孙,如今,这个时代赋予了石榴新的象征概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如今,绣娘在绣石榴的时候,手艺是原汁原味的,图案就会有所改变,因为作品的主题和寓意要随着时代进行变化,这就是作品时代性的体现。”
“这绣得太精细啦,就像机器做的!”在刺绣作品《远古飞龙》前,众多市民躬腰低头细细查看。“这是湖南隆回花瑶的挑花刺绣,工艺特别精细,图案比较抽象,最特别的是纹样,代表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信仰,龙凤在他们民族中代表了吉祥如意。”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业务馆长、研究员杨源介绍,花瑶是瑶族一个古老的部族,约有2万人。花瑶挑花刺绣全凭瑶族妇女一双慧眼和巧手,无须设计、打稿、描图和放样,按照早已定好的腹稿飞针走线,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图案古朴繁杂、左右对称,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加之针法精细,每件作品都是唯一的,极具收藏价值。
“我们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展览,是想通过一个人带动一个村、带动一个产业,提高她们的经济收入,让她们看到幸福生活的希望,让这些乡村手艺人把他们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这既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也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好办法。”杨源感慨地说。
一场传统技艺的饕餮盛宴,体现了传统技艺的使命传承,更彰显了双创发展的知行合一。泱泱华夏,浩浩千年,孕育了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代代相传,赓续接力,坚守着脉脉相承的薪火技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在创造性转化中激发传统技艺活力,才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