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窝窝”到“金窝窝”
——探访于集镇太平新村之变
■ 岳殿举
7月,走进度假区于集镇太平新村,眼前的景象让人赏心悦目:一排排二层民居整齐划一,一株株石楠、月季、海棠错落有致,成方连片的杨树林环绕村庄,独具特色的林下露营基地,让人流连忘返。
“过去,俺村是有名的‘沙窝窝’,土地沙化,种啥啥不长。”说起几十年前的太平新村,70岁的村民周庆喜记忆犹新。
太平新村两侧是沉沙池,土地沙化贫瘠,村民生活环境差、收入低。
2010年,聊城市出台滩区迁建和新农村建设政策,太平新村整村搬迁,并实施以整村规划推进防沙治沙,将拆旧地块建设成为田成方、路成网,具有排灌、防洪功能的高标准农业园区。十多年来,太平新村种植的杨树面积达到1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0%,既增强了防沙固沙效果,又促进了村民增收。
2019年9月,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让太平新村人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响应聊城市委、市政府“归雁兴聊”人才引进工程号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周润秋返回家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新一代太平新村人的“领头雁”。
“我们不能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看着成方连片的杨树林,周润秋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决定,利用杨树林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把原来的防沙林变成村民赚钱的致富林。
说干就干,当年,周润秋就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在杨树林里建起一座大棚,试种羊肚菌。一年后,太平新村的羊肚菌棚增加到60多座。
“羊肚菌是低温型菌类,将羊肚菌大棚建在杨树林里,既能保证羊肚菌正常出菌,又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周润秋说,羊肚菌种植起来省心省力,而且经济效益良好。
面对杨树林这个经济富矿,周润秋没有满足于种植羊肚菌的成功,她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模式,推出了“三位一体”种植养殖模式,即地下养金蝉,地表种耐阴蔬菜,地上种食用菌,努力实现林业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
“通过发展林下立体经济,太平新村林地亩产从原来的1000元提高到4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强村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之路。”村委委员郞电辉自豪地说。
依托千亩杨树林,打造环村绿化体系;建设林下露营地,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基地;改造村南鱼塘为垂钓基地,建设民宿客栈,打造垂钓、观光、住宿一体的旅游特色实体;开发沉沙池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沉沙池研学游基地……两年来,周润秋带领太平新村人,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村庄特色资源,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健康养生等业态,全力打造宜游、宜赏、宜养的特色村。
“未来,我们将把太平新村打造成集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和原生态乡村旅居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富裕目标,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经验。”周润秋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