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陪考

■ 高峰吉

一年一度的考试季结束了,我的思绪飘回三十多年前,想起父亲陪考的事。

那个年代,农村孩子眼里没有考高中的概念,都是直接初三毕业就复课,准备考初中中专。1990年,父亲36岁,我和二弟都16岁,镇中学毕业了。

我们弟兄两个模样几乎一样,又都在冠县柳林镇中学第一次预选中专时上了墙上的红榜,所以那时在镇里引起了一点震动:供销社高会计家的双胞胎孙子都预选中专了。一个镇中学预选中专成功的不多,只要能够考上初中中专,就意味着脱离农村,吃上国粮。父亲很高兴,亲自陪着我和二弟去冠县城里参加第二次预选。那时候初中中专要通过两次预选,才能参加最后的考试。

父亲带我们到了在县林业局上班的本村董伯父家,在董伯父家小南屋挤了一晚上。第二天,父亲在学校门口的马家包子铺等我们,一日三餐都在那儿吃,我早已忘记了那年预选中专试卷的题目,唯独没有忘记县城中学附近“马家包子”的一兜肉馅,香啊,真香啊!还记得柳林二中郭姓校长家的女儿也参加了预选,那个女娃是真漂亮啊,现在还记得那双眼很亮,像一汪水一样,至今也不知道那个女娃的名字。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才16岁,竟然对美食和漂亮女娃念念不忘,挺怜悯那时的自己,没见过什么世面。

那次县城中专预选,我和二弟双双落榜,家中还有三弟在村里上小学,年轻的父亲很是沮丧,闷闷不乐了一段时间。按照他的预想,我和二弟初中毕业,上了中专,吃了国粮,家里能够发生一些向好的变化。然而现实是不仅没有向好的变化,还面临辍学、打工,尤其十几岁的男娃快到了订婚的年龄,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沉重的担子压在父亲肩上。

还是爷爷看得长远,他劝父亲:“别怕作难,让这两娃去读高中吧,学习不错,好好培养,万一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呢,就算考不上大学,高中毕业去当兵也行……”于是,我和二弟带着老人的希冀报考了聊城一中。那是第一次来聊城,在老一中教室门口地上睡了一夜,考了两天,还记得蚊子给四肢留下的红疙瘩。高中入学考试,父亲没陪考,估计他的想法是,中专考试比高中入学考试重要。在聊城一中的求学经历,是我一生极为重要的时光,给我和二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次县城预选中专是父亲唯一的一次陪考,预选失败后父亲的沮丧让我铭记一生,那是父亲的希冀啊,是年轻父亲对未来的向往啊。我多半生试图让父母满意,就是那次父亲闷闷不乐给我留下的影响。多次考试,都是我和二弟一起互相陪考,直到参加工作。我出生在一个大家庭,父母、弟兄、亲戚互相扶助前行,是人生的缘分。因为求学、工作,多了很多亲朋好友,也是人生缘分。

2023-07-1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4556.html 1 父亲的陪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