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科技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
本报讯 (记者 赵宏磊) 芯片是电子类产品的灵魂,聚酰亚胺则是为芯片“保驾护航”的材料。落户阳谷经济开发区的波米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门从事聚酰亚胺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5G等领域。
这是我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创新创业制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我市还成功入选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市,成为全省首批5个市之一。
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有效覆盖行动,加快推进企业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成功创建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获批建设“山东省显示与集成电路用聚酰亚胺材料重点实验室”,聊城大学参与共建的“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评审。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积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精准推进一批技术研发项目。市财政设立8000万元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项资金,对优秀研发机构,按照上一年度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费用的20%给予补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超3%,居全省前列。
引育一流创新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兴聊”战略,坚持举办“院士专家聊城行”、招才引智活动周等活动,出台人才新政35条、青年首套住房政策,评选首届“水城英才”24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74人、高校毕业生3万人,创新动能更加充沛。建设25家“人才飞地”,遍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