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打包”离田变现

■ 本报通讯员 商贺 汤雁南

“我今年种了460亩地,往年麦收后,还要顶着大太阳,一车车把秸秆清出田地,不仅浪费时间和人力,还毫无用处。现在小麦收割后,就有机器来打捆,再也不用担心怎么处理了。”阳谷县侨润街道东八里营村种粮大户王永益说。

6月20日上午,东八里营村的麦田里一片繁忙,联合收割机、搂草机、秸秆打捆机来回穿梭。秸秆打捆机所过之处,吸入、压实、捆扎、吐出,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片片零散的小麦秸秆就变成一个高约1米,重约20公斤的圆柱体秸秆包。“今年的秸秆回收已接近尾声。小麦秸秆回收再利用,既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又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发生,有利于下茬作物的播种。”王永益介绍。

“以前大量秸秆堆积在田间地头,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引发火灾。现在有了大型农机,通过秸秆打捆变废为宝,既提高了还田率,又降低了饲料成本,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该村党支部书记潘建国对秸秆综合化利用大加赞赏。

长期以来,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离田难,一直是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的难题。近年来,阳谷县以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改善城乡环境为目标,科学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采取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原则,积极推广秸秆打捆,从源头上杜绝秸秆堆积和焚烧现象,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收的双赢,真正把老百姓头疼的“废物”变成了“宝贝”。

不起眼的小麦秸秆为何受青睐?“回收的秸秆基本上以肥料化和饲料化为主,能源化为辅,原料化和基料化为补充,每吨价格要比别人高100元左右,且不愁销路。”阳谷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书记李永亮说,“过去每到麦收时节,田间地头浓烟滚滚,污染严重,现在政府出台政策,多方面支持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群众非常乐意。”

凯顺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党建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当好农民的“田保姆”。“合作社每年为辖区1万余亩农田提供农业机械服务,年收益4700万元。”57岁的负责人唐恒廷说。目前,该合作社自筹资金350万元,购置了打捆机在内的大型农用机械60台,年收小麦、玉米,稻草等秸秆0.7万吨,年产值达140万元。秸秆回收再利用增强了群众秸秆禁烧意识,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据介绍,2023年阳谷县种植小麦约82.91万亩,可产生小麦秸秆量约58.29万吨,全县现有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10余家。今年将从完善收储体系、引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我县累计投入约1780万元用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新途径,‘疏’‘堵’结合,推进全县秸秆综合利用。”阳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贵民说。

在做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阳谷县积极推广秸秆青贮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转化率,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由畜禽养殖企业(户)承担收割费用,收获的玉米归农户所有,玉米秸秆则由养殖企业(户)负责粉碎、捡拾、裹包变成青贮饲料,既为农户节省了生产支出,又为养殖户提供了有机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实现了种植和养殖的“双赢”。截至目前,已有81.25万亩麦地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利用率达到98%。

2023-06-2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4704.html 1 秸秆“打包”离田变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