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豇豆种出大名堂
——“中国蔬菜第一县”的食品安全观
■ 本报记者 苑莘
“豇豆种植季节已经结束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7月10日,莘县妹冢镇干部王赛楠介绍该镇今年豇豆产业时说,万亩豇豆是妹冢镇农户的致富依托,产业的发展直接关乎当地农户的钱袋子,“只要质量安全有保障,小豇豆也能变成‘金豆豆’”。
谈到豇豆,农药残留治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对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及产业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妹冢镇是莘县唯一的“全国豇豆全程绿色生产技术示范点”,农业农村部、省市县专家给予全程绿色生产技术指导支持,有力保障了妹冢豇豆的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当地出产的绿色、无公害豇豆,色泽翠绿、清爽可口,远销全国各地。
“今年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都来我们镇观摩调研豇豆的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王赛楠说,他们的豇豆质量安全治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为确保豇豆质量安全,妹冢镇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豇豆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将全镇所有豇豆种植主体纳入监管范围,实行网格监管,强化安全检测,完善追溯体系,对上市产品实行全覆盖抽检。
一项项过硬的措施开始实施:探索实施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打造“全国豇豆绿色生产技术示范点”;在豇豆种植基地设置大型的“豇豆生产安全用药和绿色防控”宣传图;向豇豆种植户发放宣传明白纸,详细解读保障豇豆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和具体举措,提高群众对豇豆质量安全的知晓率……小小的“绿色”豇豆背后,是妹冢镇干部们的不懈努力。
妹冢镇的经验得到了快速推广。以西瓜、豇豆种植为主的设施蔬菜大镇董杜庄镇,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明确豇豆农药残留整治包片干部,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通过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这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作出贡献。
豇豆的质量安全只是莘县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年,莘县再造了基层网格化监管流程。他们建立了四级网格监管队伍,实现了基层网格化监管横到边、纵到底,全面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盲区。依托县级农安追溯系统,开发“网格农安”手机App,推进生产主体风险分级和差异化监管、精准化管控。严格落实了县级抽检、镇级普检、农户送检、基地(市场)自检制度,并依托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全面规范农药经营行为,严格落实农药经营许可制、农药进销台账制、农药废弃物回收制、农药处方制“四项制度”。
除了生产端,莘县还在流通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全县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管理责任,把好入场查验关,强化抽样快速检测和监督抽检,全面推行使用山东菜场管理追溯系统,真正实现食用农产品全链条追溯,杜绝不合格食品流向市场。山东菜场追溯系统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农批市场规范提升标准为主要内容,全面落实市场开办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以及入场销售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升食用农产品管控水平和消费者对追溯保障能力的信心,实现信息化追溯、智慧化监管,真正做到食用农产品全链条追溯。
受益于全域推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莘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瓜菜菌、畜产品等禁限用农药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如今,“莘县蔬菜 健康生态”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