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字当头破解教学难题
■ 景红娥
著名学者叶澜提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中国教育的风向已有了新的转变,在课堂上怎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方式,才能使学生看懂问题根源,有想法去解决问题,是新高考形势下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教学须“研”字当头,教师要在教学研究中修炼内功,研究知识本身和教学本身。教师要养成专题研究的习惯,养成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建构模型的习惯。以“研”促教,上好一堂课,要在钻研课标、教材和研究学生学情上下功夫。教育必须看见学生,关注学生本身,“育人”比“育才”更根本,为学的最终是为了“人”。
近日,听烟台二中语文教师张朋讲《春江花月夜》,感受颇深。张老师是年级组备课组长,省级教学能手。“教师研究教材,研习文本,还有什么比引领学生把他们最真切的感受分析透彻更幸福的事情呢!”张老师说。我想,这样“研”过的一节课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也许过了很久学生都忘不了这堂课。
《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感受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教师熟悉教材、知识的程度,会决定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状态的程度。张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让学生课下以组为单位,查阅古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学生查找资料,纵向上加深了学习的深度,积累了知识。实际上学生查阅了“月”这一意象,也就学会了整理“流水”“鸿雁”等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学会了对这些意象进行分类。这样,上课前通过导学案,学生就能以“意象”为切入口,对诗歌进行初步了解。根据课标要求,张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把那些不符合学生实际的环节和内容舍去。把握住重点,突破了难点,解决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丰富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训练了思维,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用古诗形象生动地描述过学习活动的特点。他说,古今之大学问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界,是学习的开始阶段,面对巍巍书山,上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表明学习已经进入艰苦的探索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表明经过一番刻苦钻研之后,茅塞顿开,惊喜之余悟出其中的奥妙。所以,负责任的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研究教学要立足文本,读、思、写、说、议相结合,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自主提出问题,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研究课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课堂于学生。要让课堂活跃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乐土。
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张老师的这节课,在教学中“研”字当头,教师的职业角色发生了变化,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者,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轻松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打破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让严肃的课堂轻松起来。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教师的“权威”,应在教师倾心教学研究之后。
教师要打破固有思维,打破自我局限,更要在教学研究中“走心”。我曾参加过山东省首届国庆朗诵艺术研修班,当时,请来了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张家声先生授课,他强调教师讲课必须“走心”。他动容地说:“作为老师,从进入教室那一刻起,就要投入,用你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态度乃导向,说话的态度不同,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同。”每一种成功都有它的不平凡之处,有不一样的精彩,但是,每种成功都是用“心”养出来的。张家声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力来源于他对有声语言艺术的热爱,更成就于他对艺术追求的信念,他对课堂教学的“走心”。
反思我们上课,多少次,因为是讲过的内容,就疏于认真备课,在“吃老本”。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善于思考,思考的本质是认识根源。学生不同,教法就要有所变化。不能迷信于教参,依赖于网络,要静下心来对教材做深刻的研读,变作品中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用我塑造另一个“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教师走下讲台的那一刻,便会有战士收刀入鞘时的骄傲。
天下至德,莫过于忠,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都是教师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性发展。课堂教学对师生生命本身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它在促进人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教师本质上是一名精神工作者,课堂教学“研”字当头,上一堂有生命的课,是为了让师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陈纪明先生的《学书手记》中说:“练字多,得余即练,昨日悟一窍,今日悟一窍,一窍十窍百窍,日积月累,可期小成。顿悟之说实为夸大,因某一次顿悟而顷刻成佛,未之有也。”我们教师天天上课,我们要“走心”,要“悟”,要向外看,向内求,向前走,要从“教学研究”这个门槛里走出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研究要把“人”永远放在教育的中心,使一切教育活动指向“人”。
教学研究的态度决定了课堂的质量与教师的高度。大德无形,大教无痕。课堂教学须“研”字当头,打破思维圈。思维一变,就如同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后边的教育行为跟着改变,便可窥见教育的明媚与通透。
(作者单位:聊城市茌平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