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帮扶人 一曲振兴歌

■ 李成新 陈亚晴

2021年10月,山东工商学院刘海军、申利杰、李天赐、杨鸿章等4人被派驻到阳谷县高庙王镇中孔、李寨、仓上、周庄等4个新村开展帮扶工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4位省派第一书记抓党建、兴产业、促发展,将真情、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张办公桌、两个小马扎、一条长椅便是中孔新村“党员小屋”的全部摆设。刘海军来到中孔新村后,在新设立的“党员小屋”里接待群众,听取村民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他以“党员小屋”为载体,搭建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573户村民家里用上天然气取暖做饭,2420米排水管道贯穿全村,293亩废弃坑塘安装光伏发电……刘海军驻村帮扶以来,中孔新村发生了可喜变化。

申利杰来到李寨新村时,当地正在推行土地流转,他认为必须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来促进当地农业提质增效。为此,申利杰决定在李寨新村下属自然村杨庄村启动实施第一轮土地流转。他采取广播、走访等方式,对群众关心的收益能否有保证、模式是否可持续等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同时,发动党员干部带好头,推动52户村民达成意向协议。经过测算,杨庄村成功流转了400亩土地,每年可节约种植成本20万元。

90后驻村“第一书记”李天赐来到仓上新村时,曾因年轻受到村民质疑,然而,随着驻村工作的推进,村民的担忧很快消失了。他用行动诠释了奋斗的青春最美。

为强村富民,李天赐着力提升仓上新村基础设施水平,个人捐款5000元并募集帮扶资金,结合省市县配套项目,新建水泥路4500米、下水道1142米,彻底改变了自然村王楼村和后仓村一直无硬化路、逢大雨必淹的状况;通过调研,他提出将当地农业观光园由“自投自建”转变成租赁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这些付出打消了乡亲们曾经的质疑,总有村民把自家种的青菜偷偷放在李天赐居住的地方,这一点一滴都体现着村民对这位年轻人的肯定和感激。

杨鸿章曾先后参加过“千名干部下基层”、省“四进”工作组。当接到驻周庄新村任“第一书记”的任务时,56岁的杨鸿章毅然走下讲台,到基层一线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

来到周庄新村,杨鸿章立即召集老党员、老干部连开了三场座谈会。会议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工作计划和目标。他跑遍了周庄新村,驻村台账日记本里勾勾画画标注的蓝图,也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在他的推动下,周庄新村新建下水道500米,新修4米宽水泥路700米,6米宽水泥路50米,获得县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50万元。

从大学课堂到乡村一线,杨鸿章顶着身份转变的压力,努力让自己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闪耀光芒。

2023-07-2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6175.html 1 四位帮扶人 一曲振兴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