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西瓜苗 “嫁”出致富路
■ 本报记者 苑莘
7月19日,济南开往厦门的火车卧铺车厢里,几位女性旅客围坐在小桌前打起了扑克牌,她们满脸欣喜,笑声爽朗。“这次有30位姐妹去厦门,老板给报销车费。大家在厦门一天能赚三五百元,当然高兴了。”负责此次行程的聊城鑫众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亢金花说。
亢金花和她的30位姐妹都来自莘县,大部分是莘县董杜庄镇人。而让她们一天赚三五百元的营生就是西瓜苗嫁接。
董杜庄镇西瓜种植已有30年历史。经过不懈努力和持续探索,董杜庄西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改良品种、打造品牌,如今已发展成为鲁西最大的早春大拱棚西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西瓜第一镇”。
董杜庄西瓜脆甜可口、清爽解渴、外观色泽亮丽,先后获评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深受京津冀、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消费者喜爱,部分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截至2022年底,该镇西瓜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辐射周边地区种植西瓜20万亩,瓜菜市场年交易量6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迈进全县前列。
庞大的种植规模和对品质的不懈追求,让董杜庄镇瓜农对瓜苗的要求水涨船高,也带动当地逐渐形成了一批专业的瓜苗嫁接工。在经过了当地西瓜产业的锻炼后,董杜庄嫁接工的熟练度、成功率逐步提高,在行业内有了较高的名气。如今已经是劳务公司负责人的亢金花,亲眼见证了姐妹们的成长,“姐妹们手艺很好,嫁接西瓜苗的成活率要远远高于全自动嫁接设备。”
熟练工王金峰嫁接一棵苗只用几秒钟,在成为嫁接工后,王金峰跟着姐妹们走南闯北,一年能赚十多万。“家里盖新房子之类的开销都能赚出来。”王金峰说。青年女工有这样的收入水平,离不开董杜庄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当地在积极推进西瓜产业升级、打响品牌之余,不断加大对嫁接工的培育。数千名董杜庄嫁接女工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承接外地的嫁接订单,她们踏遍了大江南北,云南、新疆、广西、福建、辽宁等地都有她们的足迹。
打响劳务品牌,让董杜庄镇嫁接女工迎来了无数订单。正在积极开设嫁接技术培训班的亢金花说,目前全国各地“飞来飞去”的姐妹,除了来自董杜庄镇,还有相邻乡镇乃至外省的。这是莘县种苗产业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莘县立足农业优势,充分发挥“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作用,培育200余家育苗企业,形成了以山东旭日种业、山东豪达农业为龙头的种苗产业集群,年育苗量达20亿株,拥有嫁接技术工人1万余人。
为切实促进嫁接产业发展,莘县因势利导,创建了省级“鲁西嫁接工”特色劳务品牌,承接国内外瓜果蔬菜类的育苗及嫁接业务。并围绕育苗嫁接实际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就业”新模式,开展嫁接技能“短平快”免费培训。
年收入最低6万元,熟练工人每天劳务费达300元—500元,如今,莘县的万余名嫁接女工正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