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听蝉

■ 王晓燕

蝉是夏天的歌者。当天气热得连鸟儿都噤声时,唯有蝉在放声歌唱。从夏至日的“新蝉第一声”,到立秋时节的“半咽半随风”,蝉声贯穿了半个夏季。

闻蝉知时令。春蝉尖而高,夏蝉响而远,秋蝉哀而寒。当一声高亢激越的蝉鸣从风中传来,夏天的序幕便正式揭开。此后,蝉声渐渐稠密,一天天雄壮起来,及至震天动地之时,盛夏来临。随着秋风渐近,蝉声渐短,终至无响。

一天之中的蝉鸣是有变化的。早晨,常常是一只蝉的独唱。“吱——”一声长哨穿过清风绿树,声音清亮,悦耳,抒情。随后,另一只蝉接力,你一声我一声,那尖锐的高音叫出了响亮的阳光。午后,烈日炙烤大地,蝉声就变成了嘶吼。众蝉齐发,激昂有力,连续不断,唱得空气沸腾,热浪滚滚。到了傍晚,蝉声舒缓了些,在晚风中吟唱的蝉,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半夜的蝉鸣,在月色中短促而低沉,扰不了人的酣梦。

听蝉,最真切的是立于一棵树下。“风高知响急,树近觉声连。”当蝉声响起时,犹如一场明亮的雨簌簌落下。唐代虞世南用“流响出疏桐”点明了此种感受,这声响如同透明的液体不断地从树上倾泻而下,将你淋透。再细听,这蝉音似银铃齐摇,又似孩童嬉笑,而在这摇与笑中,还夹杂一丝撒娇般的奇妙震颤,让人心生喜悦。如果在闹市中听蝉,会让人分不清那喧闹是蝉鸣还是市声。在乡村呢,蝉声如浪,时而涨起,时而落下,村庄更显宁静。倘若在山间,一线嘹亮的蝉音穿越旷古的幽静,如长风浩荡,那是一种破茧羽化的涅槃。

古人听蝉多饱含愁绪。“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白居易从蝉声中听到的是乡愁与人生况味;“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骆宾王听到的是志不得伸的愤懑;而“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王维则淡然平和,听蝉韵悠长,可超然物外。

年少时听蝉,觉得蝉声刺耳,让人心情焦躁。因为不懂蝉,耳朵屏蔽了这美妙的自然之音。读书后知晓了蝉的生命故事,对它有了敬意:蝉的幼虫要在地底下蛰伏数年才能获得一对轻盈的翅膀,飞到高树上鸣唱,它拼了命地歌唱,为了一季的光明。转瞬到了中年,人貌非昨日,蝉声似旧年。耳中的蝉声是那么热烈明亮,那是怀揣一腔热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决绝。中年听蝉,听出了惊涛骇浪,听到了生命的绝响!

2023-07-2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6180.html 1 临风听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