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大合唱”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娘娘有旨,陈琳进宫……”7月18日晚,在聊城市京剧院,来自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中青年演员送上的秦腔盛宴,让水城戏迷朋友直呼过瘾。热烈而又细腻的表演风格,也让观众对秦腔这一特色剧目有了更多的了解。
“演员装扮独具特色,剧情故事精彩纷呈,舞台表演细致到位,让我们大开眼界。”50岁的戏迷刘孟福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京剧、秦腔、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蒲剧、豫剧、川剧、陇剧、平弦戏、曲剧、越调,演出季十余天的时间,20余个剧种在江北水城上演了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戏曲是“活态”的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次演出季,不仅有脍炙人口的京剧《霸王别姬》《杨门女将》《锁麟囊》,吕剧《红丝错》、晋剧《祭桩》、豫剧《斩御史》、秦腔《鬼怨杀生》、陇剧《孟姜女》、川剧《活捉三郎》、二人台《顶灯》、平弦《挡马》等名家名段,而且还囊括了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稀有剧种,如柳子戏《失子惊疯》、弦板腔《哭簪》、孝义皮腔《丑配》等。一出出优秀的传统折子戏,集中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这次我带来的剧目是宁夏秦腔剧院的原创剧目《拷寇》中的一折,我在剧中饰演陈琳。”舞台上,80后青年演员马斌在剧中不仅要快白,而且还有唱、棍花的表演,唱念做打文武并重,简短的20分钟,他已经满头是汗。
“我们远道而来,就要尽最大努力,用最完美的表演让水城戏迷朋友认识秦腔,喜欢秦腔。”他细腻稳重的表演技巧让台下观众掌声不断。
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戏曲历史悠久,焕发着时代光辉。山东戏曲传承工作扎实,发展成果丰硕,近年来持续推出了京剧《燕翼堂》、柳子戏《老青天》、吕剧《一号村台》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精品剧目,“好戏山东”艺术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黄河流域戏曲展演,此次展演可以说汇聚了黄河流域的各个剧种,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精彩纷呈。”山东省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吴雪靖表示。
“今年再次来到聊城,就像是回家一样,聊城人民真的是非常热情。”来自内蒙古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的演员武燕妮带来了二人台传统戏《压糕面》改编的《喜上喜》片段,她在剧中扮演“马大娘”,剧目中所表现的“关爱老年人情感”主题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我们这出戏不仅融合了京剧中的唱念做打,还融入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反弹琵琶、长绸水袖等敦煌元素。”来自甘肃省京剧院的青年演员潘钰,一上台就让戏迷朋友感受到了浓浓的地域风情。
行当齐全、群英荟萃、亮点纷呈,本次演出季,98位优秀中青年戏曲演员站在江北水城的舞台上,集中展示了沿黄流域戏曲剧种特色和新时代戏剧演员的艺术风采,也奏响了黄河流域戏曲繁荣的新乐章。